隆庆四年,正月过后的一个吉日良辰。
文华殿前广场清扫得一尘不染,汉白玉栏杆也擦拭的焕然一新。
文武百官分列于殿内殿外的两侧,宫殿上下的仪仗也是庄重气派。
一干京营精锐也都换上了礼仪军装,从宫门一旁排到文华殿这里,他们手中紧握着的旌旗,也在春风之中猎猎而飘,显得异常神圣!
“皇帝驾到——”
随着一声唱喏,在鼓乐齐鸣中,朱载坖乘坐龙舆,隆重登场。
今天的依然穿着的是一身朱红色的团龙龙袍,头上戴着的也是一顶肃穆庄严的黑色翼善冠。
当朱载坖的龙舆到了文华殿的丹陛前停下之后,朱载坖起身下舆,在他转身面对百官的之时。
山呼海啸般的朝拜之声,顿时响彻云霄!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载坖目光微抬扫过文华殿前的百官,而后玉音如罄,淡淡响起:“平身。”
百官再拜:“谢万岁!”
而后朱载坖转身入殿,升座坐在了高高的龙椅之上,目光悠远似是在俯瞰天下。
孟冲在这个时候,也往前一步,展开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东洋水师总兵官戚继光,远征倭国,平定海疆.特封靖海侯,赐丹书铁券,世袭罔替”
“南洋水师都督俞大猷,开拓西洋,威服诸夷特封平波侯,赐丹书铁券,世袭罔替”
“其余东洋水师,南洋水师之有功之将,各按其功,进封得赏!”
“钦此!”
随着孟冲最后一声“钦此”,抑扬顿挫的念出之后,文华殿内外的京营精锐就按照预演的那样,齐声如雷的大声喊道:“皇上万岁,大明威武!”
在喊了几遍之后,礼官就引导下,两位受封为侯的戚继光,俞大猷两人走进殿内。
两人此刻俱都身着御赐蟒袍,显得各位精神抖擞。
朱载坖看着这俩干将,嘴角也不由微微升起,露出了一抹欣慰的笑容。
当戚继光和俞大猷走至殿中的位置后,两人齐跪行礼。
戚继光大声道:“臣东洋水师总兵官征倭将军兼瀛洲岛总督戚继光,叩谢天恩!臣必当肝脑涂地,死而后已,为陛下永镇海疆!”
俞大猷随即也大声拜道:“臣南洋水师总兵官征南将军兼宣威海峡总督俞大猷,蒙陛下不弃,敢不竭尽残年,为大明开万里海波!”
朱载坖听着戚继光和俞大猷的铿锵有力的声音,心中无比欣慰。
朱载坖伸手虚抬,对着戚继光和俞大猷说道:“戚卿俞卿免礼,朕得二位爱卿,如得神助也!自今日起,凡我大明将士,当以靖海、平波二侯为楷模!为大明建立殊勋,扬威八荒!”
戚继光和俞大猷,听到朱载坖的勉励和肯定之言,激动之色更是无以言表。
要知道在往常之时,他们这些武将出身的粗人,就算是立下了再大的功劳,也是要被他们头上的派来的朝廷钦差或总督之列的文官拿走大头。
就像当年的东南平倭一样,仗虽然都是他俩冲锋在一线打的,可是功劳最大的却是当时浙直总督胡宗宪。
当然这也不是说胡宗宪在抢他们的功劳,要知道他俩当时能在东南如鱼得水的施展着各自的能力,毫无后背压力的清剿东南倭寇。
胡宗宪可是出了不少的力气,而且在剿灭倭寇的大方针上,也都是胡宗宪一力谋画,他俩具体执行。
所以当时的剿倭首功算到人家胡宗宪头上,那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而此刻让戚继光和俞大猷感动的是,他俩这次能立下如此大功,还真是皇帝破天荒的信任,并没有给他俩的头上再安排什么钦差总督之类的文官制衡。
所以才使得他俩这次的功劳破天荒成就了开国靖难以来的最大之功,从而使得他俩得以封侯!
要不然,就算是他俩再打一辈子的仗,也不可能再有一分一毫的进步了。
因为按照大明土木堡之后的规矩,武将是不可能再有独当一面的机会了,他们头上要么会被安排个文官总督,要么就会被安排个太监监军。
但是现在经过朱载坖的一系列军改之后,再加上朱载坖对他俩的信任,所以才让他俩有机会立下了封侯之功。
所以此时此刻,不管是戚继光,还是俞大猷,还是东洋水师,南洋水师的将士们,他们的心情有多么的激动,自然也是可想而知的。
协办大学士兼礼部尚书赵文华与兵部尚书谭纶,在这个时候,也在礼官的引导下,各自捧着两方锦盒站了出来。
两人先对着朱载坖一拜,“臣赵文华,谭纶请陛下为靖海侯,平波侯赐功授印!”
朱载坖微微点点头,“准!”
接着朱载坖就从龙椅上起身,而后又从御座中间的丹陛走下,来到赵文华和谭纶的身边,伸手将赵文华,谭纶两人捧着的锦盒打开,从中取出两枚鎏金银印,分别赏赐给戚继光和俞大猷。
这两枚鎏金银印上,一枚刻“大明靖海侯之印”,一枚刻“大明平波侯之印”!
当这两枚象征着身份的鎏金银印赐到戚继光和俞大猷的手中之时,两人脸上的激动之色,更是溢于言表。
戚继光和俞大猷激动的又对着朱载坖重重一拜,再谢天恩之后,才将双手举过头顶,恭敬的接下朱载坖亲手赐过来的鎏金银印。
赐完了鎏金银印之后,接着就是赏赐丹书铁券的环节了。
内阁大学士胡宗宪,也就是戚继光和俞大猷的老上司。
这个时候,由胡宗宪捧着一方由黄色锦布铺就托盘过来,里面放着两块以铁铸就的丹书铁券,上面是用朱砂金漆书写的敕封文字,这些文字里面不仅写明了世袭的封号,也写明了因何得功封侯的功绩,且一式两份。
正券藏于内府,副本赐予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