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 寇可往,吾亦可往!(求月票)
大致讲了一遍元朝两次东征日本的过程,然后鲁锦才说道。
“元朝征日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把能错的事都犯了个遍,就拿天时地利人和来说,西太平洋每年从六月初到九月末都是颱风季,每年这几个月的时间少则五六场,多则十几场颱风,风大者能摧屋拔树,海上的风浪能捲起数丈高,一个浪头拍过来就能把船拍散,掀翻,在这时行船就是找死,此为天时。
“另外还有地利,海战虽无地利一说,但却有船,忽必烈出兵甚急,催促高丽一年之內造船千艘,但造出的船只多是粗製滥造,且都是用来在內河航行的平底沙船,根本就不適合用来航海,这也是后来遭遇风浪,损失如此惨重的原因之一。
“最后便是人和,元朝征日所用士卒,既有蒙古兵,又有投降的南宋汉军,还有高丽兵,士卒之间连言语都不通,互相之间说话都听不懂,又哪来的人和?
“还有他们的大军分两路出发,却又不熟悉航海,两路大军没做好协调,导致一路先到,另一路失期未至,结果先到的独木难支,攻又攻不动,走又走不脱,进退失据,生死两难,落败也是情理之中。”
朱重八闻言连连点头,同时心中又对这位陛下十分崇敬,不愧是能写出將校速成兵法的兵法大家,每每听鲁锦分析战事都能让他学到不少东西。
“这还只是最皮毛的东西,另外还有三错更为严重。”
“元军还犯了其他错?”朱重八顿时惊讶道。
“当然,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忽必烈想收日本为藩属国,可他却连日本国內的情况都不知道,甚至不知道日本当家做主的是谁,人家幕府的外戚杀他的使者,那不是活该吗?”
朱重八这才点了点头,“陛下此言甚是。”
“兵法又云『將不可怒而兴师』,这又是一错,得知自己派去的使者被杀,忽必烈便愤怒的失去理智,当即就要出兵东征,根本来不及做准备,又不知敌人的情况,两眼一抹黑就要过去打,他不败才怪!
“当然,这些还都是小错,对於忽必烈这样的一个决策者而言,在决定发起战爭的那一刻,没有提前搞清楚自己的战略目的,才是他最大的错误。”
“战略目的?”朱重八表示又学了个新词,这是任何兵书上都没有的东西。
更新不易,记得分享101看书网
“不错,战略目的,就是你出兵的目的是什么,这是在开战前必须想清楚的东西,否则便是盲动,便是机会主义,一旦打起来情况超出自己的掌控,便会进退失据,落败只是早晚的问题。
“忽必烈第一次出兵日本,完全是愤怒所致,没有任何准备,他当时可能只是想给日本一些教训,以武力逼服日本朝贡,但他完全没有料到日本的反抗会如此激烈。
“出兵时也没做好准备,兵力准备的也不够多,两三万人上岸之后便无力继续进攻,被堵在海滩上进退不得,遇上一场大风就轻易就被日本击败。
“可能是第一次战败后,他又恼羞成怒,不过第二次好歹还做了些准备,不仅集结了更多的兵力,还兵分两路,甚至他还做了打持久战的准备,让出征的士卒带上农具和种子,准备上岸之后就在岛上屯田,长期占领。
“可结果並不如愿,天时地利人和一样不占,准备又不充分,敌情也不明朗,第二次又落得个大败而归。”
朱重八听完点点头,“照陛下这么说,那元军这两次败的还真不算冤,所以咱大明要是去攻打日本,就得避免像元军一样犯那么多错。”
“说的不错,那你来说说看,若是我朝征討日本,应该如何做?”鲁锦当即问道。
朱重八知道这是陛下在考校自己了,可他还是有些迷糊,莫非陛下真要点自己的將,让自己掛帅打日本?但也轮不著他一个团指挥上啊!
既然想不通,那就乾脆不想了,朱重八索性敞开了说。
“回陛下,臣以为,首先要选好出兵的时间,最好是在十月初一之后出兵,到来年六月之前必须收兵,避开那害人的风季。
“其二,兵力不能太少,之前陛下所说,那日本竟能拉出来19万常备军,虽不是常设,如今又分为南北两朝对峙,但同样不可小覷,真打起来什么都有可能发生,他南北两方暂时放下仇怨,共同对敌,也不是没有可能,因此兵力一定要准备充分。
“其三,海上不比陆地,若分路出兵,稍微遇到些意外便可能失期,达不到多路大军协同作战的目的,因此最好还是抱成一团出击,上了岸之后再视情况分兵不迟。
“其四,要多造能航海的大船,最好是能把出征的大军一次全都送上岸去,在海船未造成之前,绝不可贸然出兵,以免重蹈元军覆辙。”
“还有呢?”鲁锦追问道。
朱重八闻言一愣,又想了想,还是说道,“臣愚钝,想不出更多了。”
鲁锦暗自嘆气摇了摇头,这个时空的朱重八貌似被自己用废了啊,他说的这几条虽然也有用,但却完全没有触碰到攻打日本的战略核心。
如无意外,如果让朱重八来制定进攻计划,他大概率还会按照元军的进攻路线,先占对马岛,再打壹岐岛,最后从九州岛西面的福冈市博多湾登陆,完全照搬元军的进攻路线,从对马海峡直线推进。
虽然他会避开元朝两次东征犯下的错误,但在大方向的战略上並没有什么长进,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朱重八地理知识不好,不熟悉日本地理的缘故。
日本地理最大的缺陷就是,它是个岛国,四面沿海,土地狭长,缺少战略纵深,这点很重要。
鲁锦虽不敢自称绝世名將,但他比这些古人的见识多,尤其是看过后世的许多中外经典战例,又亲身领兵打了几年仗,也不是毫无长进的。
如果按照鲁锦一贯的用兵习惯,他绝对不会选择在九州岛的福冈市登陆,首先九州並非日本的核心,最多犹如手足一般,即便把整个九州全打下来,最多也就相当於砍掉日本的一双手脚,疼则疼已,但却不致命。
而且九州的大名也都不是善茬,日本百姓也颇为凶悍顽固,绝不会立刻臣服於大明,明军不占九州还好,一旦占领了九州,就会陷入战爭的泥潭无法自拔。
这跟內战爭霸不同,內战只要打贏对手,百姓立刻就归附了,而国外作战,就得做好敌国百姓也全是敌人的打算。
到时候他们就得一边面临本州岛日军的反扑,另一边还要面临九州岛日本人的起义,陷入无止无尽的治安战泥潭中。
再加上九州岛多山,地形崎嶇,日本人仗著本土熟悉地形的优势,隨便往哪个山旮旯里一藏,就会让大明占领军疲於奔命,鲁锦可不想让明军跟日本鬼子在九州岛的山里打游击
那么攻击目標应该选在哪呢?
当然是擒贼先擒王,打蛇打七寸了,直接进攻日本此时的首脑,鬼子的首都,平安京,也叫京都!
之前就说过,日本是个岛国,四周都是海,地形狭长,缺少战略纵深。
而平安京就坐落在本州岛中南部的正中间,它距离西海岸的舞鹤港,直线距离只有65公里,也即130华里。
不过本州岛西海岸多山,地形比较崎嶇,从舞鹤港登陆进攻京都的话,一路要翻山越岭,还要沿著蜿蜒的山路前进,如此一来,路程就要增加不少,大概会有150里左右,没有嚮导的话可能还会迷路,只是鲁锦的备选登陆点。
与西海岸不同,平安京距离本州岛东海岸的大阪却只有51公里,也即102华里,且从大阪一直到平安京,沿途皆是平原,还有一条名叫『淀川』的河流,从平安京旁边的琵琶湖流出,流经京都后,又从大阪入海。
知道102华里的平原,在军事上是什么概念吗?
志愿军在三所里大穿插时的,38军创造的行军记录是14个小时,强行军145里!而且还是在『夜晚,下过雪的山路,且沿途有敌军阻击』这样苛刻的条件下完成的。
换言之,如果选择在东海岸的大阪登陆,只需提前训练一支行军快速的军队,就能在10到12个小时左右,攻入日本的首都,把那什么天皇和足利氏的幕府將军一起抓起来!
不开战则已,一旦开战,登陆当天就要攻破首都,抓捕天皇,灭了狗日的倭国!
这就是小国地理没有战略纵深的悲哀,离著海边太近了,想跑都没地方跑。
而像中国、苏联这样国土广袤的国家,先期打不贏还可以往四川撤退,往西伯利亚撤退,日本这样的小国就没这个待遇了,首都距离海边只有51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