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疏通盐法 调整商税
布置过十家牌法后,王阳明着手剿匪经费的筹措。王阳明召集杨璋和黄宏会商。
王阳明说道:“杨兵宪、黄少参,本院已经陆续接到各道上报的详细匪情。综合起来看,匪患蔓延于四个省交界的大片地区。说是四个省,其实是一个地区,就是南岭山脉这一大片地区,南岭正是江西、福建、广东和湖广的交界地区。群匪主要盘踞在三大区域,从东说,就是福建和广东交界的大帽山,匪首詹师富,匪众数千人。福建南靖县和广东饶平相连的山区是上百年的贼窝,詹师富这一伙,主要盘踞在漳州南靖县小溪地区,已经为害十来年。朝廷议定,漳州剿匪要靠福建和广东一同举兵围剿,江西参与围堵。去年七月,福建官军已经进山,广东兵一直在广西府江地区剿匪,去年底才撤回部分兵力。去年十一月,两省官兵开始南北合围。本院虽然是本月到任,其实早在去年十一月,就已经接手了福建漳南大帽山剿匪的布置事宜。”
听王阳明说已于去年十一月就接手了福建汀州和漳州剿匪的指挥事宜,杨璋和黄宏都有些惊讶。王阳明继续说道:“看目前的剿匪进展,本院近日有可能东去福建,就近指挥作战。朝廷指示,巡抚衙门赣州为主,福建上杭为行台驻地。这是东部的匪患。中部,赣州龙南县的土匪不足虑,主要是浰头,包括上浰、下浰和中浰,外号池大鬓的大贼首池仲容,是一个惯匪和悍匪。浰头开国以来就匪患不断。官军从来没有打进这个匪巢。池仲容是最狡猾的土匪,他是龙南土匪的依托和后盾,东西又可以呼应福建、江西和湖广的大小土匪。这股土匪不可小视。西部的匪患,也就是江西、湖广和广东三省交界的山区,那里山脉连绵,匪患连绵,南安的大余、上犹和南康三个县,湖广郴州的桂阳、桂东、永兴、宜章和兴宁五个县,广东乐昌、仁化、乳源三个县,这一大片地区县县闹匪患,其中所谓的征南王谢志山势力最大。谢志山老巢在上犹县,他与盘踞在湖广郴州的延溪王龚福全、盘踞在广东乐昌的外号高快马的高仲仁,有聚有分,时常联合作乱。湖广巡抚秦都宪已经上奏兵部,呼请三省围剿,合围时间定在今年五月,本院以为太仓促,最好争取把时间推至七月。不管是五月还是七月,朝廷已经有了初步的围剿战略计划。本院不赞成兴师动众的围剿,但是围剿的圣旨下来,本院就一定要执行。既然是围剿,用兵量就大,时间会拖得很长。秦都宪公文中说,湖广要集兵三万,有官军,有土兵。南赣这里,等福建战事结束,至少也要调集一万两千名。杨兵宪!”
杨璋一拱手,应道:“下官在。”
王阳明看着杨璋,说道:“加紧练兵!最要紧的是要加紧训练铁兵。”
杨璋说道:“下官遵命!王都宪,下官有一言,请王都宪考虑。狼兵、土兵,生性彪悍,能打仗,能冲锋。但是这些狼兵、土兵野蛮成性,他们所过之处,滥杀良民,抢劫财物,为害民女,作恶和立功一样多。”
王阳明点点头:“我们练好自己的铁兵,就可以禁止狼兵、土兵入境扰民害民了。杨兵宪,你加紧练兵,组建我们的一万两千人部队,同时留心访察江西省内的各府、各卫所、各县的知府、指挥、知县,哪些人能领兵打仗,你开列个名单,呈本院备选。时间上不必急,要精选!”
杨璋拱手道:“下官遵命!”
王阳明转向黄宏,问道:“黄少参,钱粮的事,你谋划出来个眉目没有?”
黄宏一拱手,举到与眉齐的高度,说道:“王都宪,下官想知道,这次剿匪大战,需要的钱粮底线是多少?”
拱手礼的规矩,下级要举手至眉,上级端到心窝部位即可。
王阳明拱了拱手,说道:“就说三省围剿南安的谢志山、郴州的龚福全和广东的高仲仁这一战役,时间按半年算,南赣这边一万两千兵力,每人每天三升米,一天就需要米三百六十石;每人每天赏银一分五厘,一天合一百八十两。半年时间呢,需要米六万五千七百石,用银三万两千八百余两;各级将领日用、四省人员往来、火药军费,以及战后赏功犒劳所需要的羊、酒、银牌、红等费用,还需要大约两万两。合计用银需要五万多两。最好能宽备窄用!”
黄宏说道:“王都宪,您把谋划钱粮的事安排给下官后,下官一直为这件事奔走,下官去南安折梅亭、赣州龟尾角调研过,走访了赣县几个渡口和桥头,调查了省内各府的仓储和库藏,查询了南赣两府各县的仓储和库藏。先说粮食,这个较为宽裕,仅仅赣县、大余、南康和上犹四个县,仓储稻谷七八万石,这个是陈年稻谷,一定会有损耗,不会足斤足两,但是根据您刚才说的数目,应该够用。目前是缺银子。南赣两府商税银在库总共四千余两,远远不够军用,何况这个数目还要支应两府的日常开支。经查,省布政司和各府县没有宽裕银两。只有应该上解南京的折粮银子和各府县罚没款,这些还暂存在省内。如果急用,是否可以商请孙都宪,暂时借用。”
王阳明点点头,哦了一声。
黄宏继续说道:“王都宪,这笔折粮银和罚没款,即便借用,总是要还的。另外,围剿了谢志山和龚福全后,不是还要围剿浰头吗?这还需要钱粮。长远看,下官以为,如果请得朝廷的恩准,采取一些新措施,不出南赣二府地域,我们就能筹得足够的钱粮。”
王阳明笑着看看黄宏,说道:“什么措施?说说看!”
黄宏说道:“两个措施,一大一小,下官先说一个小的。先说商税。大余县梅关南接广东南雄,北通章江水道,自古以来是中原和岭南的交通要道,几乎是唯一通道,折梅亭税关把守在梅关,税收应该是很可观的,但是目前每日的税额却有限,下官查看了一个季度的税额,发现与几年前比相差甚远。下官抽查了税簿文书,内容简陋,只草草地记录着每日税银若干,没有哪一笔,哪一位商人,什么货物,税额多少。下官经调查发现,折梅亭税关管理混乱,官吏贪污腐败,中饱私囊,有当官的请托,便私自放行。税关大使由典史和书吏担任。这些人没官没品,不讲名誉,只管捞钱。这是税银流失的原因。岭南货物进入江西,在折梅亭收税后,经章江进入赣中和赣北,这一路上,朝廷不准重复征税。下官以为,如果把税关从南安大余县的折梅亭移到赣州龟尾角,在巡抚衙门跟前,派官监管,仅商税这一项,就可以增收两三倍。下官给您汇报一个往日的数据,从正德六年十一月,到正德九年九月,龟尾角共抽商税银四万两千六百八十六两。此处所得税款供应了前次大帽山剿匪和省内桃源和华林两地的剿匪军用。”王阳明点点头,赞许地看着黄宏。
杨璋说道:“这是前任都宪向朝廷申奏施行的。剿匪既没国库的银子,又没有向老百姓摊派。只是剿匪结束后,也就停收了。”
王阳明点着头,说道:“有先例就好!这笔银两还不够,黄少参,接着说!说第二项大措施。”
黄宏说道:“这是把商税税关从折梅亭移设到龟尾角。商税税银是三十抽一。盐税呢,是十抽一甚至五抽一。”
王阳明哦了一声,等着黄宏继续说。
黄宏继续说道:“王都宪,先说历史,过去朝廷规定,江西十三府都吃淮盐。实际情况呢,淮盐从长江沿赣江南来,是逆流,到了吉安往南十八险滩,盐商们望滩生畏,不愿意冒险。淮盐只顺畅地流通在南昌周围的三个府。您知道,下官除驻守岭北道外,还兼守湖西道。下官知道,湖西道三个府,连高价盐也很难吃上。其他府都是私盐泛滥,广信吃浙江的私盐,建昌和赣东各县吃走私的闽盐,还有南赣走私的粤盐。过去朝廷规定,粤盐只通行广东省内。早年,就是正统年间,为了两广筹款剿匪,才放粤盐进入南赣,粤盐在岭南征税后,在南赣不准重复征税。前任巡抚南赣都御史周都宪为筹措军费,向朝廷奏请,粤盐进入南赣后,被允许征税,是十抽一。从正德六年十一月到正德九年五月,此项共抽银四万零八百四十余两。现在,如果向朝廷奏请,批准粤盐流通到湖西道三个府,会是什么结果呢?王都宪,南赣两府人口加到一起才二十一万出头。吉安府九个县,四十万人口;袁州府四个县,三十九万人口;临江府四个县,六十六万人口。每年每口吃十斤盐,是个很大的量!往年湖西道三府,盐价向来高昂。盐商走私私盐,利润翻一番。淮盐过不来,粤盐不让去,给走私盐商留出了大空当。”黄宏说着,扬了扬手中一份文书,“这是下官在龟尾角调查的情况,这是龟尾角税关主官、赣州府照磨汪德进呈送的一份说明,走私盐商往往聚集上百艘盐船,明火执仗地冲撞税关。更何况,还有通过山间小道背背篓走私盐的。那些走私私盐的,在山中,像一队队蚂蚁,多不胜数。”黄宏再扬了扬另一份文书,“这是临江、袁州和吉安三府各县投递给下官的请愿状。商民彭龚、刘常、郭闰、彭秀四人联名状,请求允许粤盐放行湖西三府,即便官府五抽一他们也心甘情愿。王都宪,这是请愿状。”
王祥走过去接过来请愿状,递给王阳明。
王阳明接过来一看,笑着说道:“既然官民两便,又有先例,本院即刻奏请朝廷实行。这不仅仅筹措了剿匪经费,也确实方便了湖西三府的老百姓。黄少参,剿匪战还未开打,你已经立功了!”
黄宏答道:“这是下官的分内事。”
王阳明看着黄宏说道:“黄少参,你把历史现状、前因后果写成详细材料,给本院看看。这件事涉及兵部、户部和工部,三家要协调,所以尽量详细。本院即行上奏。”
黄宏一拱手,说道:“遵命!”
杨璋插话说:“王都宪,因为黄少参筹划,大笔经费有了希望,既然如此,各地的桥头、关卡也该整顿了。下官既然替朝廷纠察风纪,对目前桥头关卡的税收就不能坐视不管。先前为了筹钱,境内遍地设税卡,每座渡口,每座桥梁,征税人员个个如狼似虎,眼睛盯着大商小贩的车子和篮子,连走街串巷拿头发换针的拨浪鼓贩子他们也要敲诈。”
黄宏说道:“士、农、工、商四民,都是朝廷的子民。商人的利益也需要维护,无商不活,没有这些小商小贩走街串巷,百姓连根针也用不上。”
王阳明点点头,说道:“抓大放小,给商人生路,给百姓方便。小本生意,比如小户出售自家养的鸡、鸭、鹅、蛋、柴火、木炭,一律不得抽税。桥头关卡一律取消,渡口码头可以收税,但是不得上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