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望去,只见乌泱泱的人头。
“人可真多啊!”金建贤也不得不感叹。
大几千的人工厂,虽然有三个食堂分流,但一个食堂也有一两千人。
远比配件厂一个千人出头的要多很多!
“赶紧吃吧。”李开朗又道。
金建贤看着饭盒里的菜、窝窝头,夹起一口菜吃下。
“嗯?”味道比他预想中“大锅饭”的水准高了不知多少倍!
油水下不少。
“怎么样?比你们配件厂食堂那清汤寡水强到天上去了吧?”李开朗得意道。
越是大厂,对于油水下的自然就越狠。
“强太多了!真香!味道太正了!”金建贤由衷感叹。
吃过饭后,李开朗又回到技术重地——资料库。
资料库就在办公室隔壁,推开门,一股混合着油墨、旧纸张和淡淡防蛀药味的独特气息扑面而来。
房间里立着一排排铁皮柜,守卫着轧钢厂的技术“宝藏”。
“哪,这就是咱们轧钢厂的资料库,重要的资料、文件都在这。”
“图纸在这边,按车间分,再按设备型号排.”
“工艺文件在这排,按年份和产品批次归档.”
“国标、部标、厂标在最里面那排”
“借阅要登记清楚,姓名、日期、资料号、用途,字迹要工整.”
“归还要及时,放回原位.”
李开朗一一将规矩介绍清楚。
金建贤听得极其认真,心中默默记下。
“也不用特别记,那里有贴表,主要就是写清楚借了什么、谁借的就成,没那么多规矩。”
李开朗拍了拍他的肩膀:“接下来你这个月的任务来了!就这些,全都得看完!。”
“啊?!这么多?”金建贤一听,也是震惊不已。
“我当初就是这么过来的,毕竟咱们是技术员,不全看过这些资料怎么行?要不然工作怎么展开。”
见金建贤表情过于郑重,李开朗又赶忙安慰:
“大致过一遍就成,心里有个数,不用背下来,能记住就够了,真要背下来,一年都没必。”
又指了指一块地方:“这里倒是要多些上点心,多看看,这些是厂里的重要图纸、资料,这些多看看就行。”
正打算接着介绍时,小赵忽然走了过来。
“李哥,车间有个活要麻烦你去看看。”
“好勒,我这就去。”李开朗应道,又看向金建贤:“你慢慢看吧。”
说罢,就跟着小灶离开。
留下金建贤看着这一堆资料。
“一步步来吧。”
金建贤抱着一摞资料回工位上慢慢看。
“这就开始看了,不错不错,资料挺多的,慢慢看,不着急。”王主任过来看看情况。
“王主任。”
王主任看着金建贤拿回来的资料文件,“这些资料都是厂里的重中之重,得吃透它才能处理好那些铁疙瘩。”
“不过得慢慢来,等你看完这些,就先从最常用的看起,那样也能有个深刻理解。”
“好的,我明白了。”
办公室里其他人也纷纷善意地打趣了几句,氛围轻松融洽。
金建贤第一次真切感受到“集体”这个词的温度。
不同于配件厂那种带着提防的疏离,这里的同事之间似乎有种天然的亲近感,尤其是对他这个新人,包容多于审视。
午后的阳光透过宽大的玻璃窗,斜斜地洒在办公桌上,将图纸上的线条勾勒得格外清晰。
办公室里安静下来,只剩下翻动纸张的沙沙声、铅笔在纸上划过的细微声响,以及远处车间隐隐传来的机器轰鸣。
金建贤摊开一张初轧机的总装图。
复杂的线条、密密麻麻的标注符号、形形色色的零件编号瞬间涌入眼帘。
他拿起一支削尖的绘图铅笔,一边看,一边在旁边的笔记本上快速勾勒着关键部件的简图,记录下尺寸、公差以及材料要求。
遇到看不懂的符号或标注,他就先记下来,准备集中问李开朗。
他看得越来越投入,忘记了时间,笔记本上很快写满了半页。
“怎么样,老金?能看懂不?”李开朗处理完手头的事,凑了过来,压低声音问道。
金建贤抬起头,揉了揉有些发涩的眼睛,“还行,比起配件厂要厉害些,但还是能看懂。”
当即,金建贤将一些疑惑问了出来。
李开朗一一解答。
办公室里的其他人偶尔也加入讨论一两句,分享自己曾经遇到过的类似问题或处理经验。
金建贤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这些宝贵的实践知经验。
时间在专注的学习中过得飞快,金建贤感觉脖子都有些僵硬了。
他大致浏览了一下下午的成果,虽然只啃下了初轧机图纸的一部分,但关键结构和原理基本理清了头绪,收获巨大。
“嘿,老金,下班了!别太拼,日子长着呢。”李开朗拍了拍他的肩膀,开始收拾自己的东西。
“这就下班了?”金建贤还有点意犹未尽。
“那可不,工作也得讲究劳逸结合嘛!”李开朗笑道,“走,收拾收拾,回家。明天继续!”
下班的工人们像潮水般涌出厂门,自行车铃声、说笑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蓬勃的生气。
两人一起走出技术科办公室。
推着那辆崭新的永久二八大杠走出厂门时,金建贤忍不住回头望了一眼。
仅仅一天,他就已经爱上了这里。
“咋样,第一天,感觉如何?”李开朗跨上自己的自行车,问道。
“好!”金建贤用力点头,“特别好!大开眼界,也学到不少。就是这资料任务艰巨啊。”
他笑着拍了拍车座旁挂着的布袋子,里面装着下午借阅的文件和笔记本。
“哈哈,慢慢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先走了!”
金建贤也翻身上车,崭新的链条发出清脆的咬合声。
他用力蹬了几下,永久牌二八大杠稳健地驶上宽阔的厂区大道,汇入下班的人流车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