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丹眼睛里满满都是笑容,“看来,也不是所有人都买安森-伍德的帐。”
本来,布莱丹是有一些些别扭的,安森出来散步也带着两个保镖,但看到安森对待那个小女孩的真诚,这才改变态度。
现在看来,两个保镖也不是那么碍眼。
被吐槽的当事人却是满脸淡定,“这才是现实。一直生活在好莱坞,容易产生一种全世界都在为自己欢呼的错觉,久而久之就把一切都当作理所当然。不止是我而已。所以,我们偶尔需要跑出来看看现实,然后再夹着尾巴跑回好莱坞那个泡泡里,生活在梦境里醉生梦死。”
布莱丹转头看向安森,细细上下打量一番,“你确实是一个有趣的家伙。”
安森轻轻耸肩,“凯恩爵士说的有多少应验了?”
布莱丹一下没有忍住,哧哧地笑了起来。
当安森和布莱丹返回酒店的时候,马丁在大堂里看到的就是这一幕,如同见鬼一样。
其他人不说,但马丁自己是知道的。
在英国,真正学院出身的演员对于好莱坞式草根演员是充满排斥的,那是骨子里的不屑,源自于对表演派别的认知,也源自于经受专业培训的骄傲,不止针对瓶而已,他们甚至认为方法派演技是歪门邪道。
毫不夸张地说,他们比学院那群白发苍苍的老学究更严重更保守。
当然,时代变了,势比人强。
好莱坞商业运营的强势彻底改变业界生态体系,伦敦西区和百老汇一样面临生存危机,电影产业全面入侵,英国学院派演员也不得不为五斗米折腰,“哈利-波特”系列电影里的英国演员们就是最好证明。
所以,英国学院派也稍稍改变观念,他们可以接受没有经验没有培训的草根演员进入行业,甚至站在金字塔顶尖,这都没有问题,只要他们愿意回到戏剧舞台上打磨演技、精进专业技能,这一份态度格外重要。
一个最典型的标志在于,几乎所有英国演员在好莱坞打滚一段时间后,就会从大屏幕消失一段时间,因为他们需要前往伦敦西区或百老汇打磨表演基本功。
以“哈利-波特”为例,三位主演都是没有任何表演基础出身的普通人,依靠系列电影取得难以置信成功之后,丹尼尔-雷德克里夫和鲁伯特-格林特双双返回伦敦西区,但艾玛-沃特森则选择用大学教育打造全新人设。
再后来,艾玛-沃特森因为种种原因选择息影。
视线拉回来,在英国这些老顽固眼里,安森简直就是异端,不仅不以瓶为耻,而且还在持续打破规则——
他们喜欢规则,不喜欢挑战规则的叛逆者。
所以,布莱丹对安森没有好感,再加上爱尔兰人对好莱坞的先天鄙夷和排斥,那就更加雪上加霜了。
当初,布莱丹和拉尔夫两位演员愿意加盟的很大部分原因就是马丁提出的概念,一部纯粹的爱尔兰电影,远离好莱坞制片体系、坚持自我特色和风采,却没有想到,峰回路转的最后演变为现在的模样。
马丁一直试图说服布莱丹,改变布莱丹的想法,却始终没有找到契机,甚至没有找到开口的机会,他还正在担忧,布莱丹和安森的合作可能非常棘手。
结果……眼前到底是怎么回事?
因为太意外也太震惊,马丁根本不知道应该如何反应。
迎面安森走来,笑容轻松,“导演,有时间吗?有些事情,我们需要和你谈谈。”
马丁一怔:……“我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