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莲洞天,降头恶坛(5.7k字,求双倍月票支持~)
吟诵罗浮山的名句名诗非常多,程心瞻最喜欢的有两首。
山上之诗,仙气最盛不过吕祖的《赠罗浮道士》,曰为:
罗浮道士谁同流,草衣木食轻王侯。
世间甲子管不得,壶里乾坤只自由。
数着残棋江月晓,一声长啸海天秋。
饮余回首话归路,遥指白云天际头。
这首诗里,程心瞻最喜颔联,一句「世间甲子管不得」说尽了仙家风流,也是世间无数修行人梦寐以求的长生境界。
山下之诗,烟火气最足的当属东坡居士的《惠州食荔枝》,曰为: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首诗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但感情却极为强烈,末句「不辞长作岭南人」比什么赞颂都要来的情真意切,也足见岭南罗浮的丰饶秀丽。
在春风暖阳中,程心瞻离开了银瓶山,乘狮东行,不多时,便来到了惠州的罗浮山。
罗浮山为道家第三十四福地,山中莲洞天排在第七洞天,素有“岭南第一山”、“百越群山之祖”之称,乃是岭南道宗源头、庾阳道门领袖。
至于这道宗源头从何而来,那说起来可就有意思了。
有诗作答:
灵迹曾传葛稚川,至今丹灶尚依然。
谁云碧海三山岛,别是朱明一洞天。
这罗浮山法脉,正是葛洪祖师的道统!
葛洪祖师早年以外丹入道,在岭南一带采药炼丹,并在罗浮山安灶立鼎,行医救人,著书宣道,由此发展出丹道南宗一脉与医道肘后一脉。到后来,葛洪祖师丹道由外入内,超凡脱俗,再由深而广,逐渐学贯百家,达到「括九真之奥,演八景之微,道门羽翼,无出其右。」的境界,在云游天下的过程中来到豫章三清山定居,创建万法派,成为开派真祖,在三清山「受诏飞升」。
所以说来说去,罗浮山和三清山其实还是一家,法出同源。不过罗浮山建教还在三清山之前,并以丹道与医道传世,而三清山则是以万法互参为教义,行继往开来之事,所以两者又无上下隶属关系。这就有些像程心瞻在东海火龙岛立真意宗,又在滇文无量山重建无量教,法脉源头虽然是同一人,但修的又是不同的法门,秉承的是不同的教义。
只是话虽如此,但三清山和罗浮山同在东方,同奉三清和葛仙,又为两地近邻,仅隔一座梅岭,所以往日里关系是极好的。尤其是山中的丹霞山和杜鹃谷,跟罗浮山的关系往来非常密切。也正因如此,当罗浮危急时,三清山也是专门派出了副教主董守仁出山外镇,来帮罗浮山稳住局势。
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情分,所以纪和合才会写信请罗浮山放程心瞻这个外派人入莲洞天修行,是故,邹师正在看见信后才会毫不犹豫的答应了下来。
程心瞻来到仙山前,但见云遮雾绕,在向南位置有一片朱光明耀,如赤霞盘桓,知道那就是山门所在了,于是乘狮往那处落去。
而罗浮山应当是接到了邹师正的提前通知,程心瞻来时已经有人在山门前等候了。
程心瞻上前,翻身下狮,掐诀点头,
“有劳道长等候。”
来迎程心瞻的是个中年道士,他连回礼,说道,
“先生客气,称我师仁就好,鄙姓徐,任山中副教,特奉掌教之命领先生进洞。”
程心瞻闻着这道士一身的药香,感觉和济虎道兄身上散发出来的气味颇为相似,自然心生好感。另外,他看此人气息中正平和,法力充盈,劫意内敛,而且面容红润,精气充沛,看着像是上洗而坐胎的境界,于是便笑道,
“徐教主有礼,看来贵教不日便要多添一位四境大修士了。”
罗浮山是庾阳世宗,四境不曾断代过,还偶有多位四境同世并出,看来,这一代也要再现盛况了。只不过,罗浮山仙人出的少,五境断代比较厉害,比之仙翁晚年所建的三清山是要差上不少。
徐师仁闻言面带惭色,
“谢过先生吉言了。只是我在山中坐胎享安宁,掌教师兄却在山外奔波御敌,倒是愧煞贫道了。”
程心瞻摆手,劝道,
“徐教主此言差矣。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徐教主切莫心急,只需静待胎变,等时机成熟,便是杀敌诛魔之机。”
徐师仁听着,脸色好看了不少,然后侧身领程心瞻进山,说道,
“先生金玉良言,师仁受教了。请入山。”
“请。”
徐师仁带着程心瞻往罗浮山深处走,一路仙家胜境不必多说,可谓是:
龙蛇出洞閒邀雨,犀象眠不避人。
最爱葛翁寻药处,露苗烟蕊满山春。
“掌教说先生事急,那是直接进洞?”
徐师仁边走边问。
程心瞻便答,
“进洞自然是越快越好,但既然入山,那进洞前还是要拜一拜祖师。”
“先生说的是,不过这也刚好同路,不费时间,请。”
于是,徐师仁带着程心瞻先落到一处灵山上,来到一处宫观前,正是罗浮山祖师堂所在的冲虚观。
“典午三清苑,朱明七洞天。”
程心瞻默念了一遍大门上的楹联,心道有趣,这一副联上居然有古今两国两姓,也是巧了。
“先生,狮君就先放宫外吧。”
徐师仁说。
程心瞻自然点头称是,
“应该的。”
他叮嘱狮子就在此处歇着,莫要随意走动。
狮子懒洋洋应下了。
“请。”
徐师仁看来是提前下了通知,领程心瞻进了道观,此时道观中空无一人,唯有香烟袅袅,神像庄严。
程心瞻先拜三清,后拜葛祖。
而这里的葛仙殿神像和三清山中的又不一样,并非是个慈眉善目的老年道者,而是一个身背药篓的中年隐士形象。
拜完祖师后,徐师仁直接带着程心瞻来到宫观殿群之后的后园,这里有一片巨大的山湖。此时明明还是草春时节,但这湖里已经遍开莲,各个大如脸盆,素白如雪。
湖风拂过,白莲摇晃,撼撼如玉石切磋之音.
湖边立着一块假石,上刻三字:
白莲湖。
这湖具体有多大不知道,因为湖上飘着白雾,看不见另一边,在视线尽头,约百步远,白莲就和白雾融为一体,混成一色。
“掌教应该给了先生进出洞天的信物?”
徐师仁问。
程心瞻点点头,拿出了那枚莲形玉佩。
“好,先生随我来。”
徐师仁说,然后带头走入莲池。
他步子离开岸,迈进莲池,才要踏空,便有一朵白莲挪动位置凑过来,稳稳托起了他。
徐师仁不看脚下,只管迈步往里走,便有一朵朵莲摇曳,为其铺就了一座莲桥。
程心瞻明白过来,原来所谓的莲洞天,其入口就在这座莲湖里,就藏在这湖上迷雾中。于是,他拿好玉佩,紧随其后,也迈入湖中。同样,脚下莲飘摇,也接住了他。
百步之后,两人来到迷雾中,到了这里,很快就分不清方向了,四周都是白茫茫一片。程心瞻也没想着用法眼去看,能不能看穿不说,那也太失礼了。他也没有暗记方向和步数,只是默默低头跟在徐师仁的后面。
大约是有两三百步了,还是没有什么变化,程心瞻心道这莲池是真大。另外,他还发现,脚下的莲湖中逐渐看到有鱼了,是一种白色的长条鲤鱼,尾巴如焰如扇,像是龙尾。
走着走着,雾气渐薄,一方七彩世界缓缓呈现在程心瞻的面前。但见:
这地上有千窟万窍,不见尽头的大地似乎是一整块的巨石,石上密密麻麻挖凿着无数坑洞。这些坑洞大的径长不下百丈,小的堪堪脸盆大,一步就可迈过。坑洞有的方,有的圆,有的奇形怪状,像葫芦,牵牛叶,不一而足,就找不到有两个是一模一样的。
坑洞有多深不知道,坑洞与坑洞之间只有一条仅供一人行走的塘埂。坑洞里面积蓄着几乎与塘埂齐平的池水。
这些池水都是清凌凌的,却各自发映出不同的光彩来。其原因在于这些石池中栽种的莲。
各色纷呈,姿态万千。
这边池里莲青如翠羽,那边潭中菡萏黄若蜜蜡;远处浮着绛紫团云,近处漾着月白轻绡。更有那朱砂、胭脂、珊瑚、琥珀诸色,或聚成锦簇,或散作星光。
不光是颜色,这些莲的形态也是各不相同。
有些开三层,疏朗稀松;有些绽九迭,繁密堆迭。有些瓣质肥厚,如凝脂软玉,女子娇手;有些瓣质轻薄,如蝉翼冰绡,透光见影。有些大如车轮,亭亭如盖;有些小若杯盏,星星似钿。有些茎秆挺直,若孤松立崖;有些枝条欹斜,似醉仙倚榻。有些叶缘平整,圆融如满月;有些叶缘裂缺,飘逸若流云。有些含苞待放,含羞带臊;有些盛开吐蕊,明媚娇艳。
更有一多彩者、并蒂双生者、半枯半生者……
千姿百态,争奇斗艳。
这些多彩莲散发着莹莹光辉,映在水中,把水也映成多彩,水光相交,影影绰绰。但见青黄交融处化生碧霞,紫白纠缠时漫生红脂。橙朱相遇造就流火,黛蓝浸染生出沉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