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5章 赚个盆满钵满
一日时间眨眼而过,京城外丰收景象愈发浓郁,
甚至盖过了京城本身的热闹。
不少京中百姓对于甘薯亩产五石之言都不曾相信,
更不用说时常传出来的八石九石之言。
不少人出城去看,城外官道被挤得满满登登,
灰尘扑扑,像是来了风沙。
但很快就有人发现,
那些横亘于田地间的银白色丝带,并没有这等困扰,
扬起的灰土不能说没有,但也看不到多少。
这让不少人第一次认识到,水泥、混凝土的威力。
就在城外热火朝天之时,
京城内诸多牙行也是一副人挤人、人声鼎沸的模样。
甘薯能不能丰收,百姓们或许不清楚,
但京中商贾看这一日三落的地价,
就知道丰收是必然的!
新沉商行,掌柜周颂站在三楼,
透过中间的巨大空洞,
看着一层人挤人的场景,脸色凝重到了极点。
在他身旁,几名掌柜轮流禀告成交地价。
从早晨开市到午时,
紧邻京城的地价已经跌了三成,
如此跌幅,周颂是从头看到尾,看得是心惊肉跳!
看着不少员外辛辛苦苦攒下的家底,
一上午就没了三成,
周颂没来由地感觉到一阵恐惧。
新鲜事物带来的是不确定性,是未知变化,谁也不知道会牵连到什么。
甘薯丰收,地里能种出更多粮食,地价反而大跌。
如此奇景,真是古怪万分。
周颂心中无比庆幸,幸好大人说的话自己听进去了,
早早将地都卖了,要不然.
周颂视线挪动,看向门口,
那里站着十几名身穿华贵锦袍的员外,
平日里他们都是一副天老大我老二的模样,看人都用鼻孔看。
今日,却一个个愁眉苦脸,
甚至有人大哭出声,在地上不停打滚,承受不住身家如此暴跌。
“差一点,就差一点,我也和他们一样了。”
周颂暗自嘀咕,轻轻擦了擦冷汗。
作为京中数一数二牙行大掌柜,
见到好地,第一时间是收入囊中,
这些收来的地一些以更高价卖出,一些压在手里。
周颂还拿了一些好地当棺材本,
他是经历过战乱之人,知道土地有多么重要。
乱世之时,任你家财万贯,脚下若没有寸土容身之地,那也是个死。
“跌了,又跌了,三成五!三五成!!”
“老夫一辈子的家当啊!!”
“京城,亡我之地!”
这时,一层一名六十余岁的老者发出一声高呼,仰面向后倒去,
在一阵惊呼声中,砰的一声摔倒在地。
众人只是看了看,便不再理会,
而后继续双目通红地看着前方诸多牌子
周颂也看了过去,这人他记得。
从江西来的富商,这一月来出手频频,
以高价拿下了江宁县不少良田,费银两超过六万。
因为有溢价采买,如今跌破三成五,
周颂给他算了算,他手中的地现在可能只值两万两。
四万两银子,一日灰飞烟灭,
周颂嘴唇发干,他走到围栏另一边,
与之截然不同的是,这里的氛围前所未有地高涨,所有人脸上都带着笑。
一个个身穿锦袍的员外,拿着银票用力往前挤,
就是为了拿下那些原本充耳不闻的烂地。
从昨夜开始,甘薯丰收的喜讯流传开来后,这些烂地就成了香饽饽。
那边一上午跌三成五,这边一上午涨两倍。
但即便是涨两倍,这些烂地依旧十分便宜,
不停地有人售卖,有人购买
周颂简单算了算,今日牙行一日的抽水,
可能就有将近五千两,比以往半年还多。
看着这热闹场景,周颂却高兴不起来。
因为,他第一次真真正正接触到大明最顶尖权贵的生财手段。
谁早早买了地,谁又在今日卖地,他一清二楚。
一上一下、一进一出,
银钱就如流水一般,哗啦啦地流进人家口袋,
这个过程太轻松了,轻松到周颂都觉得害怕。
要赚多少钱?
十万两?二十万两?还是五十万两?
遥想自己辛辛苦苦打拼了这么多年,
身家一直卡在十万两银子上下,上不去下不来。
如今,这些大人物让几个随从买买买、卖卖卖,
就轻而易举地赚了几个他.
财富不会消失只会转移,
这是应天商行中常说的一句话,
现在周颂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悟。
他知道,自己与一层那些员外没有区别,只是侥幸躲开了这个天坑。
要不然,兜里的钱财也要流向那些大人物。
深吸了一口气,周颂从一旁侍者手中接过热毛巾,用力在脸上擦拭,让自己尽可能看着清醒。
他吩咐伙计:“到了午时二刻就休市吧,买卖田地下午再来。”
“是!”
说完,周颂整理了一番衣物,向着新沉商行四层走去。
因为牙行还做宅院托管生意,
第四层他不曾用来摆货柜、做生意,只用来接待那些真正的大人物。
今日,四层汇聚的大人物,前所未有地多。
来到四层,映入眼帘的诸多带甲护卫,让周颂的步子不由自主地放慢。
在接受了一阵盘问搜查后,
周颂才得以继续前进,
虽然是在自己的商行里,但像是外人。
周颂没有什么委屈,反而愈发恭敬。
来到四层最里面的硕大房舍,
还不等进门,就听到了一阵猖狂大笑,声音毫不掩饰,几乎要震碎屋顶。
“三倍!一上午就赚三倍,这来钱快啊。”
“今日喝酒,酒钱我付,我付!!!”
周颂听着这陡然拔高的嗓门,不由的顿了顿,而后轻轻推开那扇由整块红木雕琢而成的房门。
门扉开启的瞬间,一股浓郁而又不失典雅的香气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
房间内,墙壁上挂着的是名家手绘的山水画卷,
地面铺设的是从海外远道而来的羊毛地毯,
色彩斑斓,图案繁复。
房间中央,一张巨大圆桌占据了主要位置。
桌面光滑如镜,反射着上方悬挂吊灯橙红光芒,
围绕圆桌,摆放着十二把同样由红木打造,镶嵌着象牙翡翠的座椅。
此刻,圆桌旁已经坐了一些人,
他们或谈笑风生,或低头沉思,
但无一例外,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
曹国公李景隆,二十余岁的模样,面容俊朗,身姿挺拔,一身华丽锦袍衬得他更加风度翩翩。
他手中把玩着一枚玉佩,嘴角挂着淡淡微笑。
徐增寿坐在他旁边,稚嫩的脸庞多了几分英气。
对面,开国公常升静静落座,二十余岁,
他身着一袭黑色劲装,显得干练利落,脸上还带着高喊后的余红。
一旁,户部右侍郎傅友文静坐,轻轻抿着茶水,
他虽然身躯庞大,但气质温文尔雅,一身锦袍穿得整整齐齐。
而场中最引人注目的,
莫过于坐在不远处的木静荷了。
她一身袭淡紫色长裙,裙摆轻轻摇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