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大人,收入法又是如何计算的呢?”
解缙眼中露出一丝赞许,说道:
“问得好,收入法是对生产过程形成收入,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计算。
都司的生产总值,等于各生产单位的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这四项之和。
还是以那个农户为例,
他种植小麦获得的收入,
一部分用于支付给帮他劳作的雇工工钱,这就是劳动者报酬,
一部分要缴纳给朝廷赋税,这是生产税净额,
他使用的农具会有损耗,这部分损耗的价值就是固定资产折旧,
而他卖出小麦后剩下的利润,就是营业盈余。
将这四项相加,就是这个农户通过种植小麦为都司生产总值做出的贡献。
我们将所有生产单位都这样计算,
再汇总起来,就是从收入法角度计算的生产总值。
理论上,用生产法和收入法计算出来的生产总值应该是相等的,
但实际上必然会有出入,所以两者要综合运用,
特定的行当用特定的计算方法,从而得出更准确的统计,
而通过这种统计,就能看出都司兴衰,
甚至更加细分,可以看到前后两年都司强在哪个行业,又有哪个行当衰弱,从而进行有力帮扶。”
学子们听了,纷纷露出恍然大悟,
旋即又有一些激动,思绪不停纷飞。
若是将这个范围扩大,扩大到整个大明!
那么就能轻易地比较出国朝兴衰。
以往,这种兴衰往往只体现在赋税,以及各地灾情上,
赋税收得好,灾情少就是和顺之年,
若是连年赋税收不上来,灾情又多,
那就到了天怒人怨,王朝更替的时候。
这种法子往往只能看到结果,而看不到过程,
若是有一个具体账目能够体现这等兴衰,
那他们必然会被朝廷重用!
而就在一众学子激动之时,对账目有所了解的夏元吉皱起眉头,
这与他做工商行的统计大差不差,
商行统计的是剩余银钱,一年算总账,从而看今年的生意如何。
仅仅是办这件事,就要耗费大半精力,
几个账房先生要忙活很久,
如今要在一个都司内做这等测算.
这让夏元吉觉得,恐怕有些困难,
仅仅是关乎算学的测算,就能要了在场众人的小命。
想到这,夏元吉深吸了一口气,沙哑着开口:
“大人,学生在账房做过先生,
知道测算理账之难,如今只凭我们这些人?
似乎”
他没有再说下去,但众人都懂他的意思。
解缙点了点头:
“都司人才紧缺是长久以来的麻烦,
但事情并不能因为人手不足就不去做,
既然来了,就要克服困难。
另外,后续都司会从一些地方调来年轻人,施行以老带新。”
“还有一件事,虽然你们都是从京城而来的学子,
但人活在世总要吃喝拉撒,消遣也是必不可少,
所以从今日起,都司会给你们开俸禄,
与经历司其他测算人员一般,
月俸八钱,包吃包住,加班钱另算。”
一众学子面面相觑,总算是听到了一个好消息。
让他们诧异的是,月俸八钱的活,就算是在京城也是一个能养一家三口的好活了。
没想到在关外,居然也有。
“好了,接下来本官会教你们一些基本的记账方法和统计技巧,
等风雪稍稍停一些,我等就即刻出发,
从最前沿工地开始统计,
这也能让你们更好地了解都司产业构成!”
学子们听了,面露难色,
但看到解缙严肃的神情,又不敢再提出异议,只能埋头苦干
解缙站起身,走到识字板面前,目光坚定地说道:
“如今是大明洪武二十三年年底,
朝廷对北疆发展极为重视,大宁更是重中之重。
你们能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是你们的机遇。
本官希望你们能振作精神,全力以赴,莫要辜负了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学子们听了,心中虽仍有疑虑,
但既然来都来了,总要试一试,他们纷纷站起身,躬身行礼:
“谨遵解大人教诲,我等定当全力以赴。”
解缙满意地点了点头,拿起笔,
开始在识字板上详细地讲解记账格式和统计要点。
学子们纷纷围拢过来,认真聆听。
窗外风雪依旧,屋中暖和异常,一股别样的情绪开始弥漫。
三日后,都司衙门,
陆云逸接到了工地最前沿的文书,
上面有工程进度以及一直被风雪耽搁的八百里加急文书。
两名信使一副狼狈模样,
站在衙房中,显得惴惴不安。
按照进度,他们应该在三日前就抵达都司才是,
谁承想天降大雪,山海关外的道路积雪有半人高,
战马走在里面还不如人走得快。
而按照大明律,八百里加急文书,失期送达,耽搁军情,
轻则受到惩处,重则砍头流放。
而眼前大人,向来是有着心狠手辣之名的陆大人,
他们心中恐惧可想而知。
陆云逸拆开信件,瞥了他们一眼,
见他们在那里惴惴不安,便笑着开口:
“你们不用害怕,大雪是天灾,
驿站那边本官会命人去解释,安心待在这,等风雪停了后再走。”
此言一出,在场二人喜极而泣,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磕头道谢:
“多谢大人宽恕!”
“好了,去歇着吧,都司内吃喝管够,
若觉得待着不舒坦,就去城中逛逛,大宁城可不比以往了。”
“是!”
二人拱手告退,走出房门后对视一眼,都不约而同松了口气。
衙房内,陆云逸靠在椅背上,
拆开信件,快速阅览,
有木静荷、李景隆、徐增寿还有岳父刘思礼的信件,
上面记载了一些京中发生的大事,还有一些关心之言。
再就是左军都督府的文书,上面所写却让他脸色凝重。
当他将信件看完,眼中阴郁已经快要冒出来!
辽东与大宁修路一事,在朝廷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从最开始的反对到后来的同意,这等态度转变让人咋舌。
同样的,也侧面印证了,
京中局势真的不容乐观!
放眼朝廷,对于迁都一事,竟然全是反对!
无一人敢出言赞同,
这等情况就算是在清算逆党时,也没有出现过。
像是提前商量好的一样,默默反抗,各部都在表达态度。
“多事之秋啊。”
陆云逸摇了摇头,拿过纸笔,
迅速书写了一封文书,喊来了门口静静站立的巩先之:
“来,派人将信件送往辽东,交给都指挥使潘大人,
另外再派一亲信之人跟随,问一问钱粮筹措了多少,
如今朝廷已经同意,何时能够动工。”
巩先之接过信件,脸色严肃:
“是,大人!”
“对了,从京中来了一些学子,
如今就在工地前沿,吩咐伍素安,让他给这些学子准备房舍,要好一些。”
“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