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还嚣张无比的示威者们,看到街头倒伏的尸体和遍地鲜血,全都吓得四散奔逃。至于带头闹事的“自由之子”们,更是谈不上英勇,早在枪声响起的第一时间就全都拔腿开溜了。天还没亮,街头血案的消息就已经传遍新阿瓦隆全城。
约瑟夫·亚当斯收到消息,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把斐真驻军彻底赶出新阿瓦隆的绝好机会。
他马上找到一位名叫保罗·列维尔的画家朋友,让他赶紧把昨晚发生的街头冲突画成一副画,刻在铜板上,这样就可以印成很多份,尽快散发出去以供宣传。
可是,该画什么呢?
列维尔先生亲眼见证了昨晚那场军民冲突,如果完全遵照现实作画,只能描绘成群结队的暴民围攻几个惊慌失措的斐真士兵,这当然体现不出敌人的残忍与邪恶,民众的善良和无辜,不符合革命斗争的需要。
“要画就画出斐真士兵的凶残和市民的无辜,画出血腥,画出愤怒,画出仇恨!”亚当斯如此这般交待了一番。
列维尔是“自由之子”的成员,亚当斯的小弟。大哥一声吩咐,小弟心领神会,于是一幅杰作就此诞生。
在这幅铜板画中,斐真士兵排成整齐的队列,在普莱斯顿上尉的指挥下,向手无寸铁、热爱和平的无辜市民开枪,如同屠夫正在杀戮一群可怜的羔羊。
画面上硝烟弥漫,血流成河,简直就是一场有组织、有预谋的大屠杀!
那一具具倒伏在街头的尸体,令观赏者情不自禁心生怜悯,同情他们的遭遇;反之,对于屠杀无辜平民的斐真官兵以及斐真政府则兴起刻骨的仇恨!
果然,当这幅画刊登在报上,迅速在城里引起轰动。
不知内情的人们被这副画作深深感染,受到激励,走上街头,聚集在总督府门前,群情激愤,喊声震天,坚决要求严惩杀人凶手。
约瑟夫·亚当斯登上人们用板条箱在街头临时搭建起来的讲台,公开向抗议民众发表演说,把昨夜的血案定名为“新阿瓦隆大屠杀”。
不得不说,“大屠杀”这个词很有冲击力,特别吸引眼球。
各地报刊在报道这起事件的时候,虽然觉得一场冲突下来只有五人遇害,称其为“大屠杀”未免太过夸张,言过其实,然而考虑到新闻传播的眼球效应,各大报刊也不介意借用亚当斯先生重新定义的所谓“大屠杀”作为报道标题,从而吸引读者,好歹也能多卖出几份报纸。
……
史料:波士顿事件的另一个因素(《美国独立战争简史》【英】斯蒂芬·康威)
1768年波士顿发生反关税的暴乱,英国政府派兵镇压。英军士兵的出现根本没有起到缓和紧张气氛的作用。
波士顿人认为这些士兵是暴政的代表人,并且批评他们的罪恶倾向。或许更为重要的,波士顿海岸上的工人,感觉自己面临来自会去做兼职工作的士兵的竞争的威胁,因为这些士兵索要的薪水比一般通行的工资标准要低。
1770年3月,在一场意外事件中,感到害怕的英军士兵对一群充满敌意的、威胁他们的人开枪射击了,而这个事件马上被反对英国军队的当地人称作是一场屠杀。
……
保罗·列维尔(paulrevere)的著名版画《国王街的血腥屠杀》,给人的印象是英军指挥官托马斯·普雷斯顿(thomaspreston)上尉命令军队开枪射击——然而这种印象是不准确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