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4章 精致利己
只是形势所迫,严嵩也不好不接,只得硬着头皮道,“这不是严某该听的。”
“这……”裴元果然犹豫了。
随后道,“也罢,这件事还牵扯到左都御史、吏部尚书、前后的两任兵部尚书,以及几场搅动朝廷风云的大案。”
“我裴元固然可以信任惟中兄,但有很多事儿,我也得为其他当事人保守秘密。”
严嵩人有些麻了,不是,怎么就说到这个了?
大家还能不能愉快的聊天了?
而且裴元那些半遮半掩的话,和全说了有什么区别?
这次的恩科,首倡者就是左都御史李士实。
而李士实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那是因为当时朝野都认为,身为刘瑾余孽的陆完功高难赏,必须得让陆完亲自清理那些残党,做为当狗的投名状。
所以,李士实必须要给陆完腾位置。
而根据那时候的一些传言,朝中的大佬们,给李士实安排的位置,就是礼部尚书。
李士实对去礼部的兴趣很大,他带往礼部的政绩,就是提出了这次恩科。
要是再顺着这个思路往下捋,后来,李士实往礼部的调整出了变故,朝廷急需要给陆完再腾出一个位置。
那么左都御史之外,最合适陆完的职位,自然就是兵部尚书了。
这也就应了裴元刚才提及的前后两任兵部尚书的事情。
严嵩作为受到刘瑾乱政影响的江西人,一直在关注着朝廷对刘瑾恶政和刘瑾恶党的清算。
是以对那时候的朝廷变化十分关注。
何鉴身为兵部尚书,就算没有陆完这样亲率大军的功劳,也得有个运筹帷幄的苦劳。
再说也没有为了晋升下属,就直接把上司撸掉的道理。
严嵩记得,那时候朝廷为了解决这个两难的局面,似乎一度打算从李士实和何鉴中举荐一人入阁,从而给陆完腾出位置。
可是后来的结果,让人大为意外。面对入阁的诱惑,何鉴竟然直接请辞,以高风亮节的姿态,让出了兵部尚书的位置。
如果单看这些的话,恐怕不管是谁,都会对这段时间的朝局变动有些困惑。
但是,裴元刚才的话还泄露了更多的信息,那就是他还提到了搅动朝廷风云的大案。
当时搅动朝廷风云的大案,又和上述人事变动相关的,那无疑就是“边宪、萧翀案”和“马中锡案”了。
“边宪、萧翀案”的刀口,对准的是在平叛时对地方官员们大开杀戒的何鉴。
“马中锡案”的刀口,对准的是识人不明的杨一清。
何鉴的隐退,定然是因为“边宪、萧翀案”的反复。
那“马中锡案”呢?
裴元刚才多余提到的吏部尚书又是什么意思?
严嵩隐隐觉得,这不能按着逻辑推敲下去的关键缺口,就藏着前段时间朝局变动的秘密。
而这样的秘密,随口就被裴元丢入了他严嵩的耳中。
严嵩一时都有些惶恐了。
他何德何能知道这些东西?
这裴元怎么敢对自己说这个?
这两大疑惑的第一个,严嵩没有答案。
但是第二个问题,严嵩沉吟片刻后,却略有所得。
——那踏马不都是因为自己想借着保守共同的秘密,加强双方的友好嘛。
结果好了。
他妈的,裴元这家伙丢给了我一个更大的秘密来一起保守。
卧槽啊!
严嵩一时恨不得想把自己的手给剁了。
操作个鸡儿啊。
今天还不如不来呢。
好在裴元似乎没有意识到这里面的问题,自己在那儿唏嘘了一会儿,感叹道,“哎,反正事情都过去了,也没什么的。”
说完,裴元又把目光放到严嵩身上。
严嵩下意识的哆嗦了一下。
接着,醒悟一般的看了旁边的欧阳必进一眼。
怪不得自己这个活泼开朗又胖的内弟,在面对裴元的时候,时不时会有这样的反应。
之前严嵩还以为是因为欧阳必进当初在南直隶时留下的心理阴影,现在一看,自己这个内弟不愧是能在江西能拿案首的人物。
他恐怕早就清楚的意识到了这家伙的危险性。
就像是在以虎为伴的时候,对方的只是随便打个哈欠,也能吓得人心慌气短,心跳加速。
就在严嵩胡思乱想的时候,就听裴元很亲切的向他询问道,“对了,我之前听伯安兄说起过,当初你也是因为刘瑾针对江西人,所以才称病还乡的。”
“现在朝廷正在拨乱反正,惟中兄何不出来做事,免得辜负了一身才学?”
要是没有之前的这些事情,严嵩说不定还会和裴元闲聊几句,顺便稍微展露一下自己的能力。
毕竟,裴元以一介武官之身,能在这次波谲云诡的恩科中,抢到这么多的名额,肯定是有着深厚背景的。
说不定就能让严嵩规避开杨廷和与杨一清之间的龙争虎斗。
可是这会儿,严嵩就不敢多事了。
他连忙道,“严某无心仕途,只愿在家钻研学问。这次入京,乃是因为内弟初次入场会试,严某不太放心,所以才跟着他来京的。”
裴元听完,神色平静的点点头,“这样啊,那太可惜了。”
说完又笑道,“你这么想,我也能理解。比如说山东按察使金献民,他和你差不多的情况,他也是因为清算刘瑾起复的。”
“这次杨一清想用他,打算先把他召回来当个左副都御史。他也不太想回京,这件事后来还是我帮忙解决的。”
严嵩原本正琢磨着告辞的借口,听到这里,不由微顿了下。
他忽然意识到,眼前这个裴元,是个明白人啊。
这次严嵩从过来,前前后后只是和裴元闲聊了几句。
严嵩那些想要寻求门路的话还没提起,裴元就主动说到了金献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