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湖州·悠悠佛心照逝年【110】
离开兰州后,向承年与辛家军一道儿向着鄂州的方向出发了。这一路走的还算是顺畅,虽说在外头闯荡那么久,可真正的行军打仗这真是头一回。离了九王爷,他也觉得没什么,跟着辛家军也不知自己算不算是从军了。路上,他笑着与辛长年和石重山开完笑说道:“在下算是入了辛家军的门否?”
辛长年在前头骑着马,听见向承年在身后说的这一句,便笑着回头与他说:“我说了可不算,这得让石副将说了才能算。”
石重山知向承年是个老滑头,他侧头瞧着身旁一道儿骑马的向承年,撇撇嘴说:“你这是要来讨要什么军职?打仗可是非同儿戏,若是要入我辛家军的门,那就得从小兵做起。”
这正是一板一眼,向承年不乐意,他半开玩笑的回怼道:“我也不是什么新手,石副将的话说的真是好生伤人。我这过去也算是入过衙门做过捕头的,穿过一身官家的衣裳也算是做过官职的人。要是让我从小兵做起太过小看我了。”
“向兄过去在衙门当差?”辛长年倒是没有怎么听他提起过,好奇的问一嘴。
“我之前在扬州府衙当差,那时候的知府大人还姓陈。”他头一回在外人面前说起自己的过往。
石重山疑惑的问:“可是那个前两年被扣上叛国罪的陈广年?那可是满门抄斩。”
向承年点头,叹息的说道:“正是那位。其实说来,陈知府是忠心为国的,他那个辽国女婿是他引入局中的,为的就是要让当时的辽国二王子将暗线都引入扬州从而将其一网打尽。就连那金国的铁木啸当初入扬州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是用来牵制辽国细作的。只是可惜,那铁木啸着实狡猾,他反口把陈知府给卖了,想必就是想推翻陈知府身后的九王爷。仔细一想啊,那时候铁木啸与那王进已经勾结到一起了。”说到这里,他也是无限的感慨这局一环套着一环,最后局中人能活着的都没有几个,可谓真是两败俱伤。“陈年旧事,说起来也算是缘分。我是陈知府身边的人,他故去后,我便就辞了官职来兰州投奔九王爷了。”
原来里头还有这么一层渊源,辛长年想起那时在溧阳吃早饭,向承年说过自己算是半个扬州人,应该就是这个原因了。“我想起在扬州的燕云楼,那位老板姓胡。不知……”想起向承年说起九王爷派人寻他就是因为那胡老板的一封信。
“长年是真不知这胡老板是谁?你去寻过他也救过他一命,这里头的呀都是缘分。”话说到此处,向承年便不多说了。他不信当初辛长年救胡俊生是路过而已,定是听到什么有意寻过去的。扬州知晓点事儿的都知道胡俊生可是扬州的暗线头子,虽说现在改行做酒楼老板了,可这老手艺也不是说不做就能不做的。里头牵扯的人太多了,若是不管着怕是要天下大乱。
辛长年浅笑,说与不说答案都在心中了。他换了个话题,问石重山:“我们得先去京兆府与赵王的兵汇合?还是赵王与武王的兵先汇合,我们直接去鄂州与他们合并?”
“昨日来的密信,赵王派出的三万兵会在京兆府的城门口等着咱们。到时候,十一万兵浩浩荡荡的从京兆府出发直接去鄂州与世孙会师。“石重山回答辛长年。
向承年有疑惑,他问石重山:“武王派世孙出马?那赵王是亲自带兵还是?”
辛长年听到这问题轻声笑着回答:“向兄是老江湖了,怎么这个也没想明白?”他这倒不是嘲讽,就是开玩笑,“武王和赵王都是藩王,如今我们出兵那叫造反,名不正言不顺连个牵强的由头都找不到。若是成功了,那必然是好,若是不成功那就要掉脑袋不说,九族也要杀个干净。那两个藩王何其精明且心思并不是与九王爷一道儿的,他们难道会不留后路冒这样的风险连藩地都不驻守?当朝皇帝如今还在位呢,一个擅离藩地并玩忽职守的罪名压下来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石重山附和说道:“赵王定然也是派手下的人与我们汇合,他一定不会离开京兆府。我们的九王爷不是也没有离开兰州?三个王爷,谁都不是愚笨的人。”他看向向承年,觉得这个问题问的不符合他的水准。
“这么说来,我们辛家军不就成了冲出去的挡刀的?若是以后史书上留上一笔,我们就成了带头造反的人。”向承年摆手,一副不妥的模样。
辛长年哈哈一笑,他转头与他说:“史书上这三个王爷谁都逃不掉,九王爷定然是与我们写在一起的人。况且,我赌这一回不输。”他给了一个眼神让向承年自己去体会。“等十六万大军会师鄂州之后还要一起过淮河呢,取江南应该不成问题。到时,武王的荆襄防线守住,赵王的京兆府九王爷的兰州,江南西北都净收囊中。”
石重山也是大笑说道:“向兄看着精明,没想到胆量还没有我们小将军大。如今各地藩王都在蠢蠢欲动,招兵买马谁都没落下。你以为这一路就我们一支军队?且看吧,路上还能见着别的呢。”打仗的人对时局最为敏感。
那一边浩浩荡荡起兵‘造反’,这一头的京城一派死寂。女真的铁骑已经到了汴京近郊,皇帝竟然没有任何办法去阻拦。政事堂内,他召来王进与他详谈这事情到底该怎么办?几夜未眠,皇帝的精神状态颓废至极,他甚至都想要放弃了。对着堂下的王进,他疲累的说道:“王宰相,与金国还有相谈的余地吗?朕打算给他们北边的地,再每年加倍送上金银丝绸茶叶等东西。”
王进沉思,他看着皇帝是病急乱投医,他心中的打着自己的算盘,说道:“也许能一试。”
“朕别无他法,这是朕能拿出的最大诚意,只要他们不进汴京,那便就行了。”皇帝幽幽的看着王进,想着严明说的话,他说道:“如今朕的身边能让朕信任的也就宰相你一人。朕想让你去与女真去谈割地求和的事宜,朕会将河北的军队给到你,若是他们不答应,你且带着兵攻打。”他眼神里带着孤注一掷的狠厉,“朕为了大宋尽了赵家子孙的力,若是真的不成,那是天要亡我大宋。”他颓废的坐在椅子上,言语里都是颓靡。
王进目光凌厉,他对这个没有能力的皇帝是看不上的,只是言语从不表达。自古有哪一位皇帝让臣子带兵去谈和?那是把他往绝路上放,把他的脑袋送到女真的刀下。他沉着嗓子问皇帝,“圣上若是即刻下旨,老臣马上出发。”他要名正言顺的去寻女真,不可让愚蠢的皇帝将他害死。
皇帝没有说话,他看着王进的目光变了,他的脑海里又响起了严明死前说的话。他最忌惮别人惦记他的权利,他连自家的手足都容不下,更不要说他从未当做人看过的臣子。他打量着王进,他在想他会做什么?不给圣旨那就是王进自己带兵出去,女真不能对皇帝轻举妄动还能拖延一段时间;若是给了,皇帝就是递刀子给女真让他们更快的杀进汴京城。
见皇帝不说话,王进又问:“皇上,既然要老臣领兵,那可否将河北军队兵符给予老臣?这样老臣可以号令三军,就算那金兵执意要破汴京,老臣也可有底气直接挥师杀敌!”他在试探皇帝的底线。
皇帝还是不说话。他连圣旨都不给,兵符更是不可能给。若是王进拿了兵符带着河北军直接讨伐他,将他逼下皇位,他会容许这样的荒唐事儿发生吗?显然不会。他想试探王进到底是不是忠心于他。一要圣旨,二要兵符,皇帝觉得这个宰相是做到头了。他起了杀心,甚至想借着女真的刀杀王进。
王进知道了,皇帝是不想他回来。若是谈和成了,军队,功劳,天下依旧是皇帝的,他冒死前去得不到一点儿好不说回头皇帝也不一定留他的命。若是败了,那他就死在外头给女真泄愤,也给皇帝泄愤。真是打的一手好算盘,果然是伴君如伴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