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太珍贵了,今儿我们算是开了眼界啦?将来此洞发展成旅游胜地,我们这些最初的发现者,功不可没哟!”战士们有些激动地说。“好大的水池呀!没想到这洞窟中居然会有这么大一水池,简直就像一个小型湖泊嘛!”另一名特战队员惊叹道。
队员们都听呆了:“我靠,这宝石还能在断面上续肢?那不证明了它也是有生命力了?”
专家陆芳洲说:“宝石被毁断后,仅半年就能在断面的迹印中生长出几厘米的‘续肢’,而且,宝石是自下而上生长,滴聚而成,与它青梅竹马共同生活的钟乳、石笋确相反,在重力作用下,自上而下逆生长。”
专家和特战队员们了两个多小时才将石窟的奇景异物留览完毕,可水池里还是毫无动静,也没再见地鼠人从水中露面。
“还有更神的呢,我国民间相传,洞中宝石是龙母集九天云霓,采日月灵气,调以龙涎而成,宝石的神妙之处由此可见一斑。”陈紫陌再次补充道。
晶石片状如雪,有的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有的如后羿射日,有的则呈现双彩盾牌,大有以之之茅陷之之盾的架势。
从四层往上,每层地面上不同种类地生长着石枝、石笋、石柱、石莲、石桌石凳、小石塔等等形状的物体,那绚丽多姿的石枝,如西子烷纱溪畔,袅袅婷婷,倩影映于清可见石的水中。
陆芳洲解释说:“当时,洞顶层就相当地下水位的水准面,在这里,有地下水溶蚀、搬运,把洞穴物质带走,洞穴形成后,出现了地壳上升,该层溶洞随地壳上升而地下水位则相对下降。
“这得从它的生成过程说起,石洞中一般都有地下水,水往低处流,愈低则压力越大,水中的二氧化碳对石灰岩层的溶解力也就越强,造成地下水含有的重碳酸钙溶液变浓。这种溶液一旦从石缝里流出,随着压力的下降,溶解于水中的二氧化碳便迅速减少,多余的碳酸钙便附着于洞壁、洞顶,在水滴的表面形成薄薄的一层钙膜。
大伙儿经过这一宿的惊险折腾,早已睡意顿消,现在大伙儿的兴致很高,有的主张继续沿暗洞前行,有的则主张潜入水池中一探究竞,特种兵队员也是主张潜入池底看一看,他们是想捉住地鼠人。
“这也太有创意啦!”战士们高兴地说道。
因为好奇是人的天性,大家都想仔细看看地鼠人倒底长啥样?他们住哪儿?他们都吃什么?他们都怎样生活?他们有没有像人类这样的社会结构?是不是真像专家们说的那样科技也很发达?他们会不会生产和使用武器?……
“它本身就有顽强而旺盛的生命力!”陈紫陌说道。
在那石幔旁边褶皱的石壁之上,还长有观赏价值和科学价值极高的宝石,它色如珍珠,玲珑剔透,形状千姿百态:有的似寒江秋菊,有的似龙宫珊瑚,有的似冰山雪莲,还有的似玉树琼枝…,宝石似乎是“见光就长”,横向斜生,甚至“与重力开战”,向上节节生长。
“肯定得超过十万平方米!光是那直径最起码也得五、六百米左右吧?”陈紫陌也答话说道。
“得有五、六百米,而且只多不少!”孟初寒肯定地说。
因为身上所带食物、水很少,一旦找不到出洞口那是很危险的,洞里又没有无线信号,现在已经与外界失去联系,待人困饥乏走不动的时候就性命堪忧了,一旦再遇上成群结队的地鼠人来攻击,那就真的死路一条。
“钟乳石的魅力就在于似与不似之间,远看似钟,近看如柚,用小石敲击大小长短不一的钟乳石,‘咚咚…轰轰…’,如古筝、空篌之清脆,如钟鼓之浑厚,真可谓是‘声色俱佳’呀,难怪苏东坡的《石钟山记》有如此记载:‘甫声函胡,北音清越,包止响腾,余韵徐歇’,在这里算是找到真正的注脚了。”专家陈紫陌感叹道。
其中有块奇葩,长约两米,雪豹头的脸,银狐一般的身形,酷似一只“倒挂银狐”,它通体浮现着约两寸长、洁白如雪的毛刺,密密扎扎的,像绒一样晶莹剔透,银白耀眼,美丽动人。
“是呀、是呀,你们看,巨形水池被洞体中部林立的鹅管围住,又和地下暗河两头连接相通,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巨形水池潜水面积还不得超过十万平方米?”孟初寒说道。
专家考证最底下这层,发现它是地下河砂层,它记录了该洞至少几千万年甚至逾几亿年来的历史变迁和沉积规律,最底层高约20米,古河床的断面,残留有河流冲积砂层,洞壁上有着大片的色如白雪、质地坚硬的“雾凇”,实际上这是一种非重力水与重力水的协同沉积。
即使没有地鼠人不来攻击,在人困马乏弹尽粮绝的时候,也会遭受到其它小动物(如岩鼠)的袭扰,所以,还是应该先走出去为上策。
“对、对!我看那云南盘煦鱼应该就是从这水池里沿暗河溜出洞外的,而且上次出现的那个龙形鱼也极有可能是从这池子里游出去的!”
同时还要考虑到里面是否有大型攻击性水生动物,要知道,在这亿万年形成的水下,什么古老凶猛的史前动物都有可能遇到,你想呀,地鼠人跑出来干啥?他们不会是出来观光旅游吧?
说不定是出来找食物的,而且也许是循着烧烤的香味过来的,要不然怎么会与我们遭遇呢?万一他们要是逃回地下再呼唤同伴成群结队地赶来咋办?咱们还能对付得了?
想到这里,专家们不由得打了一个冷颤,甚至惊出一声冷汗,便毅然决然地作出决定:
“咱们先找到洞的出口,回头带着专业设备再来水池底下探险,以后有的是时间研究它。走,出发!”
于是,大家便一窝蜂往前奔去。
本文由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