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不管李奇微怎么解释,麦克阿瑟毕竟有多年搅屎棍子经验。
在麦克阿瑟的努力下,朝鲜战争到底是谁的功劳,已经成了一个难以论述的话题。
确认第一步已经完成,麦克阿瑟立刻开启了他的下一步。
朝鲜战争一定要继续打下去,最起码也要坚持到他麦克阿瑟再找到仁川登陆那样的洗白机会。
当然,如果能找到机会把朝鲜战争的规模搞大,那就更完美了。
至于仗打大了以后,美国会死多少人,麦克阿瑟表示他根本就不在乎。
不管怎么说,死的都不是他。
而在随后的一个月里,志愿军采取的是运动防御策略。
在阵地上完成杀伤、迟滞任务后,志愿军便会主动撤退,因此美军也一直在缓步前进。
经过一个月的撕扯,美军付出了万余南军伤亡的代价后,成功将战线推回到了三八线。
这个时候,美国政府已经有些迫不及待的想要停战了。
在朝鲜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莫名其妙的卷入一场战争后,美军除了丢人现眼,根本就没有获得一丝一毫的好处。
美国需要在东亚获得踏板,但这个踏板是半个朝鲜还是一个朝鲜根本没有区别。
如果继续作战,即使打到鸭绿江又能怎样?只会让中国豁出命去跟自己干。
要是和中国陷入全面战争,不论输赢,都只会让苏俄白捡大便宜。
在杜鲁门眼里,目前美军可能占据了一些优势,但这并不足以全面击溃志愿军。
而现在美军已经回到了战争开始的地方,正是停战的最佳时机。
在得知华盛顿打算在外交上出力,以求寻得和谈机会的时候,麦克阿瑟直接炸了。
他都没洗白呢,这个时候岂能停战?
当然,麦克阿瑟也清楚,自己单纯反对是没有用的。
要想朝鲜战争继续,就得用点别的手段。
而作为一根经验丰富的搅屎棍,打胜仗麦克阿瑟他不敢说,但要说到挑事,那他就太会了。
3月底,麦克阿瑟又又又飞到了朝鲜,并在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了一个被他称为‘军事评论’的声明。
“中国缺乏工业基地,无法供应现代化战争所必需的重要物资。”
“他们无法供应进行地面战斗所必须的装备,如坦克、重炮、以及其他新科技武器。”
“他们甚至连建立、维持、运用普通海空军所必须的原料也极度缺乏。”
“因为火力的巨大差距,所以双方的战斗力差距非常明显。”
“这种悬殊的差距,不是单靠勇气或者是不要命就能克服的。”
“如果联合国军改变将战争局限在朝鲜境内的决定,将军事行动扩展到中国沿海,那么中国就有发生军事崩溃的危险。”
这份带有侮辱性的声明一出,中美双方本来就脆弱的谈判可能性已经不复存在。
当然,中国对此其实并不在意,毕竟会咬人的狗,向来是不叫唤的。
真正被声明气炸了的,反而是华盛顿政府。
就在声明发布之前,华盛顿的高官们已经连续开了好几天的会。
会议的主题就是如何才能促成双方和谈。
因此在看到麦克阿瑟的评论后,所有人的脸都紫了。
杜鲁门更是当场骂娘。
这已经不是麦克阿瑟第一次违背政府的意志了,也不是第二次,杜鲁门已经数不清是第几次了。
第二天,杜鲁门再次召集了所有高官开会。
因为和谈的可能已经消失,所以这次会议的内容就只有一个。
怎么才能解除麦克阿瑟的职务。
对于杜鲁门的提议,几乎所有高官都表示同意。
麦克阿瑟要是能打胜仗,做点什么大家也就忍了。
可麦克阿瑟现在不但仗打不赢,反而天天给政府下绊子,那就留不得了。
不过虽然所有人都同意解除麦克阿瑟的职务,但这并不容易。
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麦克阿瑟是刚刚完成仁川奇迹的名将,而且还取得了朝鲜战场的无数胜利。
要是一个处理不好,杜鲁门政府将会面临极大的舆论抨击。
而就在杜鲁门咽下这口恶气,准备等待一个合适时机的时候,麦克阿瑟又跳了起来。
4月5日,共和党的一位议员,在众议院宣读了麦克阿瑟给他的一封回信。
信中明确的说,他要准备动用常瑞元的部队。
杜鲁门好不容易咽下去的恶气,直接喷了出来。
这个时候拉着常瑞元反攻大陆,岂不是世界大战的节奏吗?
这是嫌美国人没死够啊!
此时杜鲁门甚至怀疑,这个麦克阿瑟是不是被苏俄给策反了。
不然怎么会这么迫切的想将美国拉入战争泥潭。
经过仓促的准备后,4月9日,杜鲁门近乎粗暴的解除了麦克阿瑟的职务,同时宣布由李奇微接替联合国军总司令的职位。
很快,李奇微在东京见到了麦克阿瑟。
就在双方交接的时候,麦克阿瑟阴沉着脸说道:“杜鲁门总统患了恶性高血压。”
“这种疾病具有脑子糊涂和思想混乱的特征,并且活不过六个月。”
“你在收到总统电报的时候,一定要多加思考。”
李奇微并没有说话,在他心里,脑子有病的是麦克阿瑟。
麦克阿瑟并不知道,其实在李奇微上任第八集团军司令之前,杜鲁门就专门派人评估过麦克阿瑟的精神问题。
毕竟就他提出的那些方案,就不像是一个正常人能想到的。
李奇微不搭话,麦克阿瑟却是没有停止说话,在言语中,麦克阿瑟反复强调杜鲁门是个傻币。
直到麦克阿瑟的助理收拾完行李,他才乘专机返回了美国。
而就像美国政府担心的那样,返回美国的麦克阿瑟受到了美国民众的盛大欢迎。
这股狂热的情绪,当麦克阿瑟在两院发表演讲的时候,达到了顶峰。
麦克阿瑟看着疯狂鼓掌的民众,以为这将是他辉煌生涯的开始。
但是他万万没想到,美国政府很快便召开了针对他本人的听证会。
大量事实证据,彻底击碎了麦克阿瑟的光环。
等到漫长的听证会结束,麦克阿瑟基本已经处于了无人问津的状态。
哪怕麦克阿瑟四处演讲,想要捞取更多的政治筹码,但结果却是适得其反。
美国政府的所有人,都越发的反感麦克阿瑟。
就连远在东京的李奇微,也听说了麦克阿瑟的事情。
“如果麦克阿瑟在仁川登陆的第二天就死掉,那么美国的每个城市都会出现一所以他名字命名的学校。”
“可惜,他活的时间越长,说的越多,对自己的伤害也就越大。”
1964年,麦克阿瑟去世,终年84岁。
终其一生,麦克阿瑟都想证明自己是一个举世无双的天才。
但是他用一辈子,只证明了,他什么都不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