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想家乡的时候,就去小料台吧
搬迁还需要时间,拿地建楼都是,政策落地也是,但翟达为“π”的众人,规划了一个时间点。
半年。
半年时间,π的成员会尽可能完成学业,为此即便手头的碳化硅项目放缓一些速度也未尝不可。
半导体产业链,本就复杂庞大,除了自身的技术突破外,也需要许多外界力量聚集,刚好这半年差不多可以准备周全。
并且这半年中,“鸿图os”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它依旧会以恐怖的速度增长,为研究院更多的计划提供充足的资金。
唯一特殊的是大一的周墨,对他翟达就不提时限了,虽然对方本身就计划提前毕业,但还是太离谱了一些。
哈工大好不容易又招了个状元,含在嘴里还没尝出味儿呢,就毕业了可还行。
但周墨表示自己量力而为,试试看也许能成呢?
此次会议后,研究院的未来有了更具体的蓝图。
翟达担心的“人心浮动”并未出现,甚至还更加“落地扎实”了,大家都在为了半年后的时间节点而付诸努力,激发了更多热情。
未来大有可为,脚下愈发清晰。
包括研究院的其他员工,在洽谈的过程中也比翟达想象的顺利。
虽然出发点不同,但其实大家隐隐都感觉到了,研究院不可能一直在哈城扎根,只是都在等消息。
人跟着公司走需要一定魄力,但若这公司足够优秀待遇足够好,也并不难抉择,研究院平均年龄不到30岁。
正是闯的时候。
半年是给π成员的准备时间,也是给普通员工的准备时间。
————
那日之后,研究院的紧密氛围依旧,每个人都在规划着自己的人生。
一艘顺风顺水远航的船舶,越早确定目的地,越早能全力以赴。
时间也渐渐来到了12月5日。
哈城太平机场,一行七人抵达。
卢勤俭穿着行政夹克,大步流星的朝外走来,他只有一天时间,晚上9点还要乘坐最后一班飞机回京北,步态有些急。
年底会议连轴转,而且大量都是更高层组织的,少去一次就要被记一次,少去两次怕是得挨批评,所以这次他真的是拼了命挤出来了点时间,人员也比较精简。
和他一同前来的,除了工信部的几位下属,还有科学院邀请一起来的两位专家,和一位企业技术代表。
他很清楚半导体行业不是随便看看就能出眉目的,如果说“手机操作系统”还能用常识去判断,半导体需要真的懂。
而另一边,到达出口外,两个人站在一起,等待客人。
正是翟达和王春国校长。
哈工大作为工信部的直管院校,相当一部分经费都是工信部拨付,王校长虽然行政上和卢勤俭平级,但于公于私来接一下都应该的。
况且
这不“联合研发”嘛~
比起第一次莫名就被联了,这次碳化硅项目算是名正言顺了些,哈工大提供了大量昂贵设备支持,没有收取一分钱,前期还给予了一定指导。
一老一少站在一起,于人流攒动的机场并不显眼,两人都朝里张望着,但嘴上却在聊一些其他事情。
“都商量好了?”
“嗯还要谢谢校长支持。”
王校长微微摇头:“那日你已经说过许多次了,反复提起,是还觉得不安稳?”
翟达尴尬的挠了挠鬓角:“毕竟.给学校添了这么多麻烦。”
王春国校长缓缓叹出一口气:“要说一点可惜都没有,那是在骗你,毕竟你一次带走这么多我多希望你们这群孩子,能继续在母校的羽翼下继续发展,之前还隐隐期待着,你们能在一些重点项目中发挥才智。”
“只是觉得你们忙,你们还年轻不急,结果等到的却是这样的消息。”
翟达只能再度重复道:“抱歉。”
“不过这几天我也想通了哈工大自建国以来,理念就是为国育才,而不是为校育才,如果你们能带着学校的所学,投入到国家发展社会建设中,又何必纠结在不在学校内呢.你正在做正确的事业,至少这一点我能确认。”
这其中的复杂感觉,大概只有王校长自己能体会了。
所以那日,两人在办公室里才聊着足足三个小时。
从最初的突兀,到后来的不舍,直至王校长沉下心来,为研究院未来的规划提出建议。
翟达对于选址的一些思考,也是从校长这里吸取的。
王校长拍了拍翟达的后背,好似拍打家里的后辈,一点小失望,尽数消散在这轻飘飘的几下动作中:
“所以啊做了决定就别多想了,以后合作的机会多着呢,产学合作、联合研发,也许你们在校外,反倒是对学校更有助益,说不得几年后,我们可以研究一下哈工大‘东阳分校’的事情呢,哈哈哈,一切都有可能。”
很离谱的一个玩笑,王校长自己都想不到,东阳得发展到什么程度才够格安一个哈工大分校
翟达点点头:“我一定好好努力.”
闲谈间,卢勤俭一行已经走出了到达出口,远远就看见了一老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