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车马,封闭这里门户,以后再来。”
赵基嘴上说着脚步不停,门侧内的四名虎贲一起动手,将门后横木抬起拆走,一起拉开左右门扇。
大门外,十二名义从甲兵持戟在两侧站立,当值领队的军吏单膝跪地:“太师。”
“起来。”
赵基迈步过门槛,站在台阶上眺望院外的雨景,这里视线辽阔,展目望去能看到两三里外此前行宫、赵贵妃的庄园,心情跟在屋内时迥然不同。
他左右观察、等待车马时,附近闻讯而来温恢、张卫并肩而来,踏上六道台阶,与赵基隔着六道,俯身拱手:“太师。”
“该走了。”
赵基抬眉看灰白云层:“我在这里偷懒的越多,祖父那里操劳的就多。该回晋阳了,我得送裴茂一程。”
温恢拱手:“太师,昨日伏波将军所督二营人马已到唐城,今日就能入驻平阳南营。”
“南营交给他接管即可,就不必见面了。”
赵基依旧抬眉看云层,还是一副随心所欲模样:“我想去晋阳,这雨水不能阻碍我,伏波将军也不行。文曼若是不放心,持我手书去接待伏波将军。”
张卫侧目去看温恢,温恢再次长拜,声音温和耐心解释:“太师贸然轻动,何止是伏波将军会生疑猜测?以仆之见,还请召见伏波将军及大营留守将校后,再从容向北。”
张卫多少有些敬服温恢的胆量,敢在赵太师兴头上开口劝阻。
不想赵基突然侧目看他:“公佑怎么看?”
张卫闻言赶紧长拜:“回禀太师,仆以为文曼所言不无道理。今太师威震海内,顾望河北则袁绍惊悸,回首中原,则孙策胆寒。若率性直趋晋阳,则平阳、河东军民惊疑不定。为安河东臣民,恳请太师缓行。”
“说的有些道理,我正是厌烦了这些,才躲在这里图一份清净。”
赵基见车驾缓缓而来,又见近处的温恢再次起身长拜,虽无言语,但态度很是强烈。
温恢考虑的自然很有道理,现在赵基外出多看一眼路边的树,他左右随从、卫士都会事后帮他挖出、移栽回来。
路边树木尚且如此,更别说是遇到的女子。
一样的道理,他任何忽然的举动,都会引发周围人的各种猜想。
直趋晋阳而去,往往能联想到的不会是什么好事情……这不利于稳定。
就内部稳定来说,赵基个人的军事威望,以及赵彦的持政威望、监国皇后摄政的一点历史惯性、皇长子自身蕴含的未来正统,这四个因素缺一不可。
当然了,治下生产力恢复,各阶层男女能吃饱肚子,享受相对稳定的秩序与安宁生活,都是维持稳定的必须条件。
见马车停在门前,赵基就说:“那启程去绛邑,就安排三百车骑,余下人马拔营,向白波渡津进发。正好北上的运输队也在绛邑,我从绛邑启程。”
“喏。”
温恢闻言高声应答,略有一点进谏成功,纠正君上小毛病的成就感与自豪感。
其实总体行程不会耽误太多,赵基中军卫队的车骑太多了,从平阳去晋阳虽然不算多远,但车辆、畜力损耗不小。
而乘船北上,就能避免这些无意义的损耗,且行程更快,时间也稳定。
除非汾水上游爆发特大春洪……普通的汾水洪水,其实负面影响并不算太大。
首先是晋阳泽能泄洪、蓄洪,中游即雀鼠谷北边有九泽,这里能积蓄汾水中上游的绝大多数洪水。
汾水洪水冲到雀鼠谷以及平阳周边时,河道南北顺直,残留的洪水也不会造成什么像样的破坏。
而今年早春、倒春寒现象之后,明显降雨稀少,汾水流域怎么可能会爆发特大春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