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两千精兵,上次也被皇帝全给罢去,连东宫里当值宿卫的亲勛翊三卫等近卫,上次都大换血,基本都换成了左右屯营的禁军。
此时,
东宫里职位最高的是太子詹事裴世矩可裴世矩却没丝毫置疑,痛快的和温大雅一起来宣读詔令。
这个上午,
东宫大乱,
皇帝詔令,解除了东宫兵马,全都调往京郊军营。
秦王府的侯君集、许洛仁带著秦王兵进驻东宫,接替防卫。
东宫的后宫,也是乱成一团。
听到消息的太子妃郑观音、太子承微杨舍娘等,惊惧慌乱,却六神无主。
一介女流,面对这种事情,又有什么办法。
好在裴世矩和温大雅请太子妃相见,告之秦王之令,罪止在太子、元吉二凶,余皆不问。
太子的妻妾,以及儿女,都不牵连问罪。
但,
也都和太子一样,俱贬为庶人,甚至是绝属籍。
连皇族宗籍都被开除了。
这东宫自然也是不能再呆了,后面在慌乱的收拾著,免不得有人哭哭蹄蹄。
李世民是在中午时来到东宫的,
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高士廉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一眾人拥著他到来,
听说后面在收拾,有些乱,李世民只是点了点头,没有过去,“多给她们些时间,不必著急慌乱,
派一些兵过去护卫,免生什么意外。”
既然决定不杀太子,那李世民自然也不会为难太子的妻妾、儿女们。
“通义宫那边也多派些人手。”
太子的妻妾儿女,暂时会安置到朱雀街西的通义宫。
通义宫原是通义坊,是李渊隋朝时长安旧宅,称帝后加以增扩改建,就成了通义宫。
现在暂时用来安置废太子的妻妾儿女们,倒也挺合適的。
李世民进入东宫,
便在显德殿开始办公议事。
政变成功了,
但要办的事情还太多。
好在千头万绪,也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得力干將帮忙。
宫里那边又还有李逸帮他镇著。
李世民忙的饭都顾不上吃,捧著杯浓浓的奶茶,边聊边喝。
“殿下,
现在当务之急,是立即调集秦王府左右六护军府的三万兵马,马上赶赴长安。”杜如晦提议。
这次兵变,李世民手中的兵並不多。
他秦王府左右护军府有约三万兵马,但都分布在关中各地,十分分散不说,没皇帝詔令、兵部鱼符等,他这个秦王也无法调动一兵一卒,否则视同谋反。
但现在,
他已经可以调动这支精锐了。
长安城中的许多將校官兵,虽也支持秦王,但毕竟还比较复杂,哪有自己的嫡系力量更可靠。
“此事马上去办。”李世民点头,原计划里,本来也就有这个,只要在长安举兵,不论成功,
都会立即调秦王府的这左右六护军三万人马进京。
房玄龄也提出,要马上著手调整京师重要衙门的人事。
就算不能马上换人,也得立即换上自己的人去担任副手等,或是派人去监督。
“殿下,代王和诸位宰相前来。”许洛仁稟报。
李世民放下茶杯,起身来到殿外相迎。
李逸前来,
当著眾人面,再宣皇帝的立秦王为太子詔,李世民拒辞。
“殿下,臣已將中书內省和门下內省迁来,以后就在东宫办公了。”
“好。”
李世民拉著李逸漫步东宫,
侍卫们在后面跟隨,
单独和李逸相处,李世民感觉紧绷的弦也终於鬆了一些。
“无逸,我到现在都还有点不敢相信,我们成功了。”
“本以为会是九死一生,却不料反而有些轻鬆。”
李逸笑笑,“殿下功高望重,本就该为太子,陛下一直糊涂。如今拨乱反正,也是人人乐见,
自然大家都极力拥护。
殿下现在已经不需要再去想这些了,只要想好要怎么开创一个盛世,將来史书留名,比肩秦皇汉武,彪炳千秋万载既可。”
李世民苦笑两声,“说实话,我现在有些茫然,好像突然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该怎么往前走了以前也曾幻想过这一天,可如今真梦想成真了,却反不知道要怎么面对了。”
李逸道:“轻薄赋、休养生息,恢復国家统一,安定边疆。
让官尽其职、民尽其力、物尽其用,让老有所依幼有所养,开创一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政治清明、民富国强的大唐盛世!”
“我相信殿下,一定能够做到的。”
李世民停下脚步,“过去东征西討,马上征战天下,我从未畏惧过,但现在要接手这么大一个国家,却不能马上治天下,一时不知从何下手。”
“殿下放心,治天下,可远没有打天下难。殿下能马上打江山,这下马治江山更不用担心。”
李世民拉起他的手,“无逸,安定国家社稷,你是首功之臣,齐王国司金帛什器俱赏赐予你。
还记得我以前曾跟你说过的吗,若我立为太子,你便是孤的太子詹事。
现在起,你就是太子少保兼太子詹事,司徒兼侍中仍不变。
李世民擬了个名单,
“宇文士及为中书侍郎兼太子少詹事,长孙无忌与杜如晦为太子左庶子,高士廉与房玄龄为太子右庶子,
尉迟恭为太子左卫率、程咬金为太子右卫率,魏徵为太子洗马。
秦琼为左武卫大將军、罗士信为右武卫大將军、程咬金为左武侯大將军、尉迟恭为右武候大將军:::”
名单很长,
参与兵变的秦王心腹,一个都没落下,俱有安排。
这还只是初步安排,待他成为太子,甚至继位为皇帝,那时肯定还有更丰厚的赏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