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长孙无忌的胃口
李逸卖地,
成了这个六月里的街谈巷论的热点,甚至高於初四的那场政变。
六月初四的宫变,长安坊间少有谈论,既因政变的太顺利没什么波澜,也因为这事可是政变,上面並不希望底下人胡乱谈论。
坊间百姓对內情也知之甚少。
倒是李逸卖地这个事,满城热议,开始都以为是假消息,谁知道竟然是真的。
早朝时,
太子特別在殿上把李逸献地两千顷给朝廷的事公开,並当眾宣布,这二十万亩地,將给大唐一万户授田不足百姓,每户补授二十亩田。
二十亩看似不多,但如果已经授了三四十亩地,多出二十亩可就不同了。
二十亩地,能產出一家几口人的口粮来。
太子殿上赐封李逸第三子为灵丘侯。
早朝结束没多久,消息就风一样传遍了长安的一百零八坊了。
二千顷地啊,
而且听说李逸还要再拿出至少三四千顷地出让。
五六千顷田地,
就是那些所谓的世家名门,手里头都未必拿出这么多田地。
好多人都看不懂了。
“李逸要干甚呢?”
“田多烧的?”
还有人疑惑,“李逸起家也就这么几年,他怎么攒下这万顷田地呢?”
“是啊,几年时间,置地万顷,我的个天啊。”
“这田是大风颳来的吧,说献就献,说卖就卖?”
也有人打起了这地的主意。
现在天下安定,田產可不好置办了,尤其是京畿之地,长安城南的良田,最贵的卖到了一两黄金,到折八千钱一亩。
而那些边疆之地,有的荒地一亩都要不了八十钱,相差百倍。
但,长安的好地,你拿黄金都未必就买的到。
尤其是一些整块的地,那种几百亩地,还带个庄子,有牛马、奴隶、作坊的,基本上都很少有人卖。
真有人出手,也都不会流入市场,都是立马就有亲戚熟人接手了。
现在李逸要再拿出三四十万亩地来卖,哪怕京畿洛阳出售的地不会多,但怎么也会有个万八千亩吧。
这么大口肥肉,谁不想咬两口。
他们可不管李逸发什么癲要卖地,谁还跟李逸一样嫌地多?
李逸没想到,
最先找上门来的居然是长孙无忌,
这位长孙现在虽还没成为国舅,但也已经是当朝新贵了。不过长孙无忌家虽说也是关陇老牌贵族,但是,
他上面还有几个同父异母的哥哥,
他母亲高氏是长孙晟的续弦,虽也是妻,可毕竟是续娶的,前妻可是留下了几个嫡子。
长孙晟去世后,长孙无忌和长孙太子妃还小,结果娘三就被几个兄长给赶出了长孙家,被迫寄住在舅舅高士廉家。
高家虽说是渤海高氏名门还是北齐宗室,高士廉父亲曾是北齐乐安王,可长孙娘三被赶出门时,高士廉在隋朝官小,並且又遇捲入了一桩谋反大案中,很快被贬到交趾当个县主簿,
长孙娘三也是生活陷入困顿。
回忆起那几年,长孙无忌长长嘆气。
要不是舅父贬去交趾前,还给他们留了座小院,和一点钱財,他们孤儿寡母的都撑不下去。
好在舅父早年,给妹妹选了门好亲事,和唐国公的嫡次子订亲。
“亲家公,不怕你笑话,
直到大业九年,我妹妹嫁进了唐国公府,我们家的日子才算是真正的衣食无忧了。
这几年,我跟著太子左右,条件好了些,
钱帛积攒了点,但田地没多少。
亲家公你要卖地,正好转给我,要金银轻货,还是绢布粮谷,都行。”
做为新贵,还是太子的大舅哥,长孙无忌手里头確实有不少绢帛,也还有金银,
但缺的是田地。
做为顶级勛贵,怎么能缺少田地庄园呢。
李逸要卖,
他正好要买,
这不巧了么。
夏日炎炎,
井里冷藏过的西瓜,加冰的绿豆沙,
长孙无忌倒是不客气,捧著瓜就啃。
“这瓜冰爽,就是得加点霜才更好吃。”
李逸对长孙无忌的吃法直摇头,难怪这位还这么年轻,可已经如此肥胖了,再这么吃下去,估计得得尿病了。
长孙无忌却觉得这是贵族的奢华体面。
吃西瓜加,还得是西域运来的天竺霜。吃羊肉,就得加胡椒,还得是整粒的往里加。
天竺產的那霜,黄不拉嘰的有什么高档可言。
李逸原本想著,
出售一批土地,甚至卖掉手上一半的地,免的被人天天盯著,这些地优先卖给自家的伙计、佃户等,然后是亲戚、乡邻。
他想的是儘量分散点,多卖些人。
可现在长孙无忌的样子,胃口大的很,想要直接吞下李逸要出手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