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6章 广州
“广州地处东、西、北三江与南海交匯处,水网密布、海岸线曲折,素来是海上贸易大港,
未来大有可为啊。”
胜业坊代王府马球场。
两支马球队在场上飞驰爭逐马球,今日是代王府马球队和永康公府马球队的切磋。
看台上,
代王李逸、左卫翊一府左郎將李德奖、海商张三,以及即將出任广州都督的平原郡公刘兰成一边喝酒,一边看球。
今日阴天,
倒还算凉快,
场上爭逐的激烈,不时有极精彩的球,
李逸一边看球,一边在聊著广州,聊著海贸。
【写到这里我希望读者记一下我们域名????????????.??????】
今天这个局,也是他组的。
张三是岭南的地头蛇,海商头子,刘兰成將要去广州赴任,当然也愿意结识他。
何况还是李逸引见,张三又还是李靖的结义兄弟。
有这几层关係在,他得给这个面子。
“广州人素来善造舟,山海经里都提番禺始为舟,广州人上古时代就会剑木为舟,绝技是放火造船。”张三说道。
李逸笑道:“岭南要想发展,就离不开海上贸易的带动。岭南本地的土產,还有南洋的舶来货运到中原来,中原的丝绸瓷器等也可从广州、交州港出海,
我是非常看好的,完全可以打造出繁华的海上丝绸之路。
这內地商贸,还得先修路,海上可不用修路。”
张三捋了捋自己的虬髯,“海上不用路,造船便可,广州造船技术可是很了得的,我们的海船早就能够航行到狮子国甚至是天竺,以及更远的泰西。”
其实西汉时,就已经开闢了海上丝绸之路,南海巨舶在广州和古罗马阿杜利港之间运送丝绸、珠宝、香料、矿物等大宗货物,
南北朝时期,广州港起航的商船,也能直抵阿拉伯半岛西南的亚丁港。
在以往最兴盛时,每年驶入广州港的海船多达上千艘。
李逸可是穿越者,岂不知海贸之利。
大航海时代,可是造就了几个日不落帝国。
要航海,就要先造船。
广州海商现在的海船也还不错,以载重量大、抗风力强而著称,比较適合南方海阔水深、多岛屿的地理环境,特別適合南洋深水航线。
“我打算投钱在广州建船坊,搞海贸,到时可得你们两大力支持啊。”
刘兰成自然表示欢迎,李逸肯投钱,那也是他的政绩。
张三则是李逸的未来合作伙伴,更是欢迎了。
他笑著跟李逸和齐兰成介绍起现在他航行南洋的船只,“主要是苍船和木兰舟两种,苍船长二十丈,能载六七百人,木兰舟则能载千人。
海船用材上以岭南硬木和荔枝木、樟木、乌婪木为主,用铁钉连接铆牢,船型首尖体长,吃水较深,梁拱小,甲板脊弧不高,有较好的適航性能和较大的续航能力······”
刘兰成老家北海,也就是山东青州的,那里虽也靠海,也有海船,但都是近海航行,而且北方渤海黄海的海岸较浅,他也曾在南方的鄱阳郡做过书佐,那里的船更是內河船。
李逸虽然不太了解这时代的海船,但也知道些歷史上的海贸船只。
他就提出了些诸如水密隔舱等建议,
让张三这行航海行家听了都拍腿叫好。
海上贸易虽然风险大,
但利益也高,
有时就算跑十条船出海,一条船成功,也仍能大赚。
更何况,
现在张三可不是去南洋贩什么犀角、象牙、珊瑚、崑崙奴这些,他是去贩香料,
那利润更高。
李逸不仅要去岭南造船下南洋运香料,
他还要在岭南种甘蔗製。
粟特胡商从丝路贩来天竺人的霜,在长安大赚特赚,可他们號称如霜雪一样白的,在李逸看来却一点不白,太黄,跟滋了尿一样。
蔗脱色技术,好像並不是太难,
普通的蔗,提炼脱色一下,身价翻十倍不止,
不能让胡商一直来割大唐的韭菜,让他们大把赚这钱。
李逸可以在岭南多搞些庄园种甘蔗,製售卖,大唐可是个巨大的市场,对蔗的需求巨大。
他甚至还计划要在岭南种。
別看后世两广基本上不种了,
但歷史上,广东云浮三罗地区,曾是重要的產地。
后世一般提起种植,想到的肯定还是新江,那里气候適合,大量种植。
其实中国有五大產区,不仅有西北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华北、华南也都是產区。
两广、海南等地,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土壤肥沃,是高產量的优质区,长江中下游,从两湖到两江,明清时更是成为商品核心供应带,支撑起了江南发达的纺產业。
这几年,
李家一直在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