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弹之事,正是高士廉隱匿他所託转呈的封事,而此封事偏又是他针对高士廉外甥长孙无忌的。
王在殿上先弹劾高士廉,接著又弹劾长孙无忌,再諫天子。
李逸提前知晓了消息,倒不意外。
“陛下,高士廉以公谋权,私扣密奏,包庇外甥,不配再为相。“
李逸瞄了眼长孙无忌,
他狠狠瞪著王,但却又很淡定从容,似乎认定这仅是一桩小事而已。
是啊,
尉迟恭一个大將军,在皇帝登基日宫宴上揍淮安王李神通,差点打瞎了他一只眼,可最后也只是回家反省了一些天,
又被授为朔方道行军副总管了,什么事都没有。
他舅舅高士廉那是中书令,扣了王一道密奏而已,就说遗忘了,陛下难道还真要因此就罢相?
殿中,
气氛正变的焦灼起来。
参预朝政的秘书监魏徵下场了,他也直接攻击高士廉,甚至连长孙无忌也没放过,
说皇帝过於重用外戚,公私不分。
王、魏徵,一唱一和,
把高士廉击的体无完肤,事情性质也越发严重。
终於,
皇帝开口了。
“玄龄、克明、无逸、辅机,你们几位宰相,觉得此事该如何处置?”
长孙无忌抢先发言,
他认为这只是王小提大作,高相只是一时遗忘而已。
王要上封言中,按例諫言不露,他本就不该把封事交给高士廉转呈,现在高相遗忘上呈,那责任也是各半。
可惜,
长孙无忌的辩解显得有些无力,
因为王又拿出了证据,有人证,证明高士廉私启了他的封事,然后当天就去了长孙无忌家,
他因此有理由相信,高士廉私启了他的封事,看到了他密奏给天子的諫言中,有弹劾长孙无忌的內容后,
便扣下密奏,还私下告之了长孙无忌。
这是大罪,罪当死。
房玄龄和杜如晦等都为高士廉求情。
李世民长长嘆息一声。
並没有当廷做出什么处置,反而是跟大家回忆了下这一路的不易。
“朕不是不念旧情之人,也不是容易忘记你们功勋之人。”
他拿出一道旨意,
赐封李逸、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魏徵、尉迟恭、侯君集一子为郡公爵位。
这道封赏出人意料,
长孙无忌有点得意洋洋,
王则气的吹鬍子瞪眼,涨红了脸。
看著好像皇帝这是偏祖高士廉和长孙无忌,是在和稀泥,可李逸却能感受到,皇帝並没有因此就揭过此事的打算。
否则,
就不仅是授八位拥立功臣一子为郡公爵了,他还得直接为高士廉说话开脱,甚至让他恢復宰相职事。
但皇帝並没有,
这就说明此事不简单了。
可他看长孙无忌的样子,好像根本就没有明白皇帝的心思。
廷议就此结束。
皇帝没有处罚高士廉,更没处置长孙无忌,
反而是给八位功臣,各封一子为都公。
因李逸庶长子现在荣国公爵位,故此这个郡公爵就给到了庶次子太平郎李琰头上,这小子被赐封为安定郡公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