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2章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回京前,李世民说去御宿镇义仓看看。
皇帝特意让李逸把诸位宰相们都叫上了。
君相降临,杜仓督诚惶诚恐。
“朕听说今日许多乡民主动前来纳粮?”
“回陛下,今日乡中大户罗二等带头纳粮,仓中一日收麦粟千石!”
打开仓门,仓中一囤一囤的粮食。
亩纳二升义仓粮,这一天收了千石粮,意味著一天就征了起码五万亩地的粮。
百姓如此积极,让他挺意外。
李逸则关注细节,“今日收粮,可有踢斛淋尖收斛面?”
“我等不敢,都是刮平仓斗,洒落者皆归纳户,不曾多收一粒粮食。”
“耗损加征的多少?”
“按司徒要求,统一每石加征二升。”
“加征之粮,另立帐册,另存仓中否?”
李逸问的很细,杜仓督如实回答,一切都很规范,千石粮,加征了耗损二十石。
这在过去,一石至少得加征两斗,耗损能收上来二三百石了。而且那些耗费,加上斛面的,可都是地方官吏们的灰色收入。
仓督仓吏要拿不少,官员们也得分一些,其余的吏自然也都有份,基本上就是人人有份了。
但现在,这个耗损统一只有百分之二,不能踢斛淋尖,还要入公帐,这就意味著灰色收入,变成了阳光下受监管的钱粮。
李逸估计仓吏们今天都在暗里骂他呢。
“这个耗损加征,我来给你们定个规矩,做个分配。”李逸对著杜仓督和郭镇长、罗三副镇长几人道。
“这个义仓粮还有国家地租粮等以后都如此,一石加征两升,固定不变,不得隨意增加。
所有加征都要入公帐,其中三成,用於镇上官吏增加些杂用补贴,三成用於镇衙的办公、公厨。
剩下的四成,则是一半用於镇上修桥铺路,救济孤寡等公共开支,一半用於填补储藏转运的真正损耗。”
百分之二的损耗加征归公,分成四份。
给官吏加薪,充当公解经费,用於公共建设,以及真正的损耗填补。
今天那几位没能大显神威,没能拿到潜规则灰色收入的仓吏,包括杜仓督、郭镇长、罗镇副等人,他们今天都没能分到这灰色收入,但现在李逸还是给他们留了一份。
虽然不多,征了一千石粮,才二十石损耗,给官吏们补贴的只有六石粮,而原本他们能弄到手二三百石粮。
差距巨大。
可李逸也说了,工商税等徵收,也会有部份留存镇上,也是按这三三二二的比例来分配。
还有正租的耗损,同样如此,既要马儿跑,又不让马儿吃草,这种事肯定不能持续。
基层的胥吏,很多是没有俸禄的,他们不少本身就是在服差役,有些虽是长期当差,但也是靠这种灰色收入。
如果完全不让他们拿,那这事就干不下去。
不让他们私下贪拿,就得给他们合理分配一些。
如此再来禁止,才行的通。
李世民在旁边听著李逸的讲话,虽然这只是一个乡一级的市镇的吏治,但值得借鑑学习。
火耗归公,统一分配,把见不得光的灰色收入,放到了阳光之一,起码能够杜绝胡乱加征,由朝廷定规矩分配,也更规范。
以御宿镇的兴盛田租粮、义仓粮、商税等,今后镇上的收入很可观,加征的耗费等留存,说不定真能解决用公翩钱来放贷扰民的这种无奈之举。
大唐地方根本没有財权,不论是租还是调,以实物为主,收上来的租调,都归中央財政。就算部份留存在州县,那也还是在国库帐上,要使用都得向朝廷申请报告,並没有真正自主的財权。
现在这损耗归公,倒反而是变相的给予了御宿镇这么一个小小的乡级官府一定的財权了。
按定好的分配之法,这笔钱就是御宿镇的,无需再向上申请才能动用了。
“陛下,”
李逸向皇帝请示,“我大唐开国以来,因財政不足,一直是地方官无俸禄,只给职田。
衙门也无办公经费,只给了一些田做公田出租,有些地方官府有笔公本钱去放贷收息,有的甚至没有,地方官府的办公费用,官吏的薪水,都一直得不到保证。
如今御宿镇,臣请求给官员发禄米,且每月发俸,並补贴一些杂用钱。吏员,也当给予最基本的衣粮。
否则,必有贪污,盘剥百姓。”
以前只有京官有禄,地方官只有职田,许多京官则又职田不足甚至没有,只能折领一些仓粟。
京官也是没月俸的,只能发点禄米。
说到底,还是国家制度不健全,財政不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