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最新地址:www.2shuqu.com
书趣阁 > 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 第736章 大唐內阁

第736章 大唐內阁

大唐在门下省设政事堂,这是削尚书省权,加强门下省权力的表现。

从大业朝到如今,尚书令的虚置或空置,也都是尚书省权势下降的趋势表现。

设於门下省的政事堂,

却也仅是个宰相们议事之所,並非一个真正的机构。

原来,也只有三省长官为宰相,在政事堂碰头议事。

现在,皇帝却授官员他衔入政事堂,政事堂的权力在增加,这甚至有成为一个新的权力中枢的趋势。

“朕认为政事堂有待加强,

增吏兵等六房於政事堂,每房各置堂后主书三人,其中一人掌承受批凿圣语、定押敕草,一人掌点检书写熟状、呈押进入,一人掌对读、印押发放。

宰相判四方之事有堂案,处分百司有堂帖。”

李逸这下听明白了,

皇帝是要把原本仅仅是宰相开碰头会的政事堂,变成一个凌驾於三省之上的中枢机构。

下设六房,各设三名主书,形成一个独立裁决政务的中枢机构。

既是最高决策,又还兼行政,六房,这就是分曹六部行政事务了。

大唐是群相制度,

这虽然避免独相专权,威胁皇权。

可群相制,尤其是三省分权制,也容易导致互相扯皮效率低下。

现在李世民从效率这块考虑,要扩大政事堂的权利,让宰相们直接在政事堂决策大政,门下省的侍中参与决策,一旦达成决议,也就不能再封驳。

再则,

他打算增加政事堂宰相成员,从三省长官以外官吏,以其它头衔入政事堂决策大政,这也能再分割三省宰相的权力。

政事堂推出配套的秘书机构六房,就是个缩小版的六部,直属政事堂,独立於尚书省六部之外,

从鬆散的议政,走向独立决策。

为了保证政事堂决策不失误,

李世民还提出,“让左右諫议大夫、御史大夫,都参与政事堂会议。”

諫议大夫和御史大夫参与政事堂会议,监督决策,不是宰相,却也让堂议更加正式。

在李逸看来,

原本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是一个比较不错的制度,权力互相制衡。

而如今李世民要加强政事堂,这却是要重新集权,

这个政事堂,更像是李世民的內阁。

拥有独立的政事堂之印,有自己的下属办事机构六房,和堂后主书等僚属。

群相决策,皇帝裁定。

凡一切政令,包括皇帝詔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並加盖印章方能生效颁行。

宰相轮流秉政事堂笔,一人轮值十日,有堂会则主持会议,无会则为值班宰相,处理日常公务、承帝旨。

不过细心的李逸,还是发现了些关键问题。

这个政事堂虽然加强了,但並未能成为真正凌驾於三省之上的中枢,因为政事堂的决议,

还必须由皇帝批准,才能正式制敕颁行。

虽然李世民加了条,凡一切政令,包括皇帝詔令,都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並加盖政事堂印方能生效颁行。

可是,政事堂会议通过的决议,又必须得奏闻皇帝同意才能颁行。

看似矛盾,

实则一点也不矛盾,

政事堂虽有决策、审议之权,相当於合併了中书、门下之权,可他这个权力不够完整。

皇帝才拥有最终裁定权。

因此,说到底,这个政事堂就算加强,也只是皇帝的一个內阁,承旨办事而已。

李世民希望拥有一个更加高效的辅佐机构,

因此他要把负责决策的中书省,和负责审议的门下省,合併办公,宰相们政事堂决策。

办事的程序,就从过去中书省出詔,门下省审议,然后再奏报天子这个程序改变了,

现在是宰相们先决议,再奏报天子,经天子同意后,中书省再正式草詔,门下则不可再封驳,交尚书省六部执行。

中书和门下两省不会再有纷爭了,

原来,门下省可以封驳皇帝的詔令,六个给事中,两个黄门侍郎,还有两个侍中,都有这个封驳之权。

可现在,八个宰相在政事堂先决议,原本专属门下省的审议封驳之权,实际成了八个宰相共有了。

皇帝还可以以他衔让其它四五品的官员都能进政事堂来分这权力。

这样一来,皇帝对政事堂掌控力度自然加大。

就如这次限田令,皇帝直接下发的限田令,王珪驳回了四次不过。然后李逸主持政事堂会议,就集合眾议,弄出了个改良版限田令,以及推出了义仓粮制,王珪就没有了再驳之权。

散完步,

李世民便把李逸所呈上的政事堂决议画可。

“拿回政事堂,交由中书舍人正式擬詔吧。”

(本章完)

『记住本站最新地址 www.22shuquge.com』
相邻小说: 宗门不收天才,出门都成巨擘了? 混迹在修真界的武者 我愿沉浮 末日新世界 少年剑魔 龙隐花都 仙武霸世 重生之商路仕途 至尊邪凰:魔帝溺宠小野妃 末世之传奇登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