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通信控制调度中心,和指挥大厅负责发射过程,这里负责通信的控制和数据接收,除了发射之外,很多日常工作是在这里开展的。”
“通信上有没有什么问题?这位振东同志对通信也很熟悉,你们可以交流交流嘛。”防工委领导兴致很高。
“领导,我们第二颗卫星的遥感、通信系统,本来就有振东同志的建议在里面的,我们交流很多,而且也会继续交流下去的。”第二颗卫星的规划和具体技术细节,高振东参与很多,同志们都知道他。
说到这里,高振东突然脑袋里面想起点什么来。
“你们的通信和平时的电磁观测数据都有的吧?”高振东问道。
“有的有的,振东同志,你有兴趣?”
高振东点点头:“有,我想提前研究一下高轨道、高速度卫星通信的相关技术,现在这个轨道不算太高,而且速度也很有限,现有技术的潜力还不够,我想深入的思考一下,但是缺乏通信和观测数据,有一些吃力。”
高振东嘴上是这么说,但是他心里在想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主要是为了另外一件事情。
反正他现在说什么都有人信,振东同志的想法嘛,哪怕天马行空一点,那也是正常的,更别说他这话听起来还是挺有道理的。
在技术方面,振东同志是值得信赖的,不服?you can you up,no can no bb!
他这话听在同志们耳朵里,就是另外一番感受,看看,为了航天事业,振东同志主动思考,提前布局,一马当先为卫星通信技术趟路去了。
不用防工委领导说话,负责相关工作的同志就笑了起来:“那可太好了,我们就先谢谢振东同志了。数据都有,回头我们全部发给你,不只是我们的观测数据,还有前期我们从北方老大哥那里拿到的一些数据,以及近年我们和北方同志交流中获得的东西,都一起发过去。”
防工委领导这才有机会说话:“嗯,对,振东同志需要的东西,只要是沾边的,你们都提供一份给他。”
高振东拿来干嘛他不知道,总之他知道一件事——在卫星通信上,大概率高振东又能整个活儿,为同志们探索出一条新道路来。
带着愉快的心情,高振东和领导一起从西北又颠儿颠儿的蹦回京城。
这一趟,并没有什么具体的工作,或者说,唯一的任务,就是见证那个时刻的到来。
高振东对此很是满意,“两弹”没能亲眼见证,但是“一星”却是亲历现场,高振东甚至在心里暗戳戳的想着,也许在现场的录像资料里,还能记下自己亲历这一刻的影像。
没准几十年后这些影像解密了,还能在解密出来的照片里看到类似“高振东同志(左二)”这样的说明。
如果说以前他是在历史的车轮上涂了点鸦的话,现在算是在历史的车轮上贴了个。
高振东刚回到家,娄晓娥就迎了上来。
“嘿嘿,发射卫星的时候,你在现场吧?”娄晓娥笑得神神秘秘的。
高振东大惊:“你怎么这么说?”
娄晓娥声音很小,仿佛是在说什么秘密:“我在报道的一张照片角落里,看见你半个后脑勺!”
说完,娄晓娥拿出《日报》在头版之后内页里的一些发射现场报道,指着一张拍摄发射中心指挥大厅的照片,在照片的右下角,模模糊糊有半个脑袋,如果不是娄晓娥指出来,高振东绝对不知道那是自己的后脑勺。
但是仔细一想,自己当时的确就在那个位置,而且拍摄的机位,有一个正好在自己的左后方,就是那个拍全景的机位。
不是,半个后脑勺你也能认出来?这比娄晓娥通过他的出差时间猜出来还要不可思议,高振东很是惊讶:“这照片那么模糊,半个后脑勺你居然能认出我来?
“这你别管,你就说是不是你吧,哈哈哈~~~~~~”娄晓娥笑得很开心,怎么认出来的?那还需要说?在这件事情上,自家男人半个后脑勺和一张脸区别不大,反正都能认出来。
高振东装作很神秘的左右看看,搞得娄晓娥的心情都被他吊了起来,一脸好奇和严肃交杂的样子,然后他才点了点头。
他没说话,但是娄晓娥看懂了他的意思,咯咯咯的笑了起来,笑得很是骄傲。
“你歇着,我给你弄饭去~~~~~~要是你闲着无聊,院子里溜达溜达去。”
娄晓娥哼着歌,高高兴兴的往厨房那边走去,还带着点蹦蹦跳跳。
看着她的样子,高振东喝了几口茶,逗了一会儿还躺在床上滚来滚去的言之不预,然后站起身向门外走去,看看也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