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9章 水多,但是用不到(5k)
而这一切的主角,咱们的高振东同志,对这一切却一无所知,正像是首长在讨论他的问题的时候说的一样。
他正在接待从东北光学所过来的同志。
“高总工,总算是不负所托,这篇论文,还有您研究的光纤,终于在我们手上实现了。”
一直负责光纤相关研究的柴工,此时才彻底放松下来。
时间是了不少,不过值得,而且高振东也不觉得这些时间得有什么不对,从理论研究到工程实现,“理论动动嘴,工程跑断腿”的现象比比皆是,柴工能在这个时间之内把这东西搞出来,已经是完全满足他的需求和想法了。
而对于柴工来说,负责高委员相关的课题,既是动力,但是压力也大。而现在不管是理论研究的验证还是初步实用的光纤的成功制备,甚至具备一定的工业化前景和能力,都让他彻底把肩膀上的担子卸了下来。
高振东没有多说话,只是伸出手摸着面前淡黄色的光纤,神色莫名,还带着一点激动。
这把柴工看得一愣一愣的,说实话,在他看来,这东西就是个类似电线的东西,虽然理论传输容量很大,但是和高委员其他成果相比,应该不算前面的,不知道高委员为什么这么动容。
而高振东自己,则是想起了自己上辈子在网上和别人对喷的键盘侠生涯,没这东西,当个屁的键盘侠,所有的键盘侠都得乖乖的猫着。
高振东拿起柴工的光纤测试报告,仔仔细细的一页一页的阅读,连连点头,东北不愧是此时国内工业技术的老大哥,扎实!
看完之后,他觉得很满意,然后翻开了论文。
这篇论文他并不陌生,毕竟柴工在撰写的过程中,一直都在向他请教,并且根据他的意见进行修改,可以说除了最终结果刚刚到他手上之外,中间的每一步的产物,他都了如指掌。
即便如此,他还是非常认真的把论文看了一遍,修改是没有什么太多修改的地方了,毕竟在这之前,就已经经过他的千锤百炼。而至于错别字之类,柴工是过来交卷的,这种低级错误自然不可能犯。
要是真让高委员在这论文上找出半个错别字来,别说他脸上无光,就连配合他工作的整个东北光学所,恐怕都得挖个地缝钻下去。
高振东看了一遍,很满意的点点头,然后拿出笔,在论文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看见高振东签下名字,柴工觉得自己的心情陡然一松,彻底完成了!其实柴工知道,以这个研究的先进程度、空白情况、技术难度,他在高振东指导下的进度已经足够快,可是他还是觉得心里有些急迫。
高振东拿起这份论文,对柴工笑道:“剩下还有一点事情要麻烦你去做。”
柴工坐正了身体:“好的。”
“你拿着这份论文,直接到《激光》期刊的编辑部去,请他们用最快的速度走完流程,把这篇文章在最近一期的《激光》上面发表出去。”
和这篇文章内容差不多的那篇,原本是在两年后才发表的,不过高振东觉得既然都搞完了,那么也不妨早一点面世。
至于这篇文章的质量能不能够得上发表的要求,高振东是一点儿都不担心,开玩笑,这可是诺奖级别的成果。虽然自己发表之后,因为某些不可说的原因,估计是没戏,毕竟西方世界的科学,从来都不是完全和政治无关的。
但谁都不能否认,光纤应用开山之祖,现在属于我们的了!
“好的。最近一期的《激光》,应该是在两个周后发行,来得及,来得及。”柴工兴奋不已,一来就要上《激光》?真是太不好意思了。
作为激光相关应用的研究者,他对《激光》每个月的发行日期可谓是倒背如流,毕竟每个月都要经历一次等待的煎熬,想不熟悉都不行。
他马上就算出了这篇论文到底来不来得及在最新的一期《激光》上刊载,毕竟时间太紧的话,估计就只有等下一期了,毕竟排版什么的也要时间。
不过他话刚出口,就忍不住因为自己的愚蠢想法笑了起来,开什么玩笑,这可是高委员的文章,只要新的一期《激光》还没印刷出来,哪怕是在印刷机开动的前一分钟拿到这篇论文,激光的编辑部恐怕都会把印刷工作停下来,把篇文章给放进去。
“好嘞,我马上就去!”柴工站起身要走,高振东叫住了他:“你把文章交给编辑部之后,你就在京城住下来,等一等,肯定有工作需要你在京城完成。所里那边,你就说是我的意思,家里的人也请她多辛苦辛苦。”
这就是跟着大牛做事情的好处,只要有成绩,绝不会被埋没,而且还来得很快。
“好!”
送走柴工,高振东刚坐下没多久,一位同志走进来。
“高总工,黔山航发所那边有两位同志来拜访您,你看……”
高振东从键盘上抬起了手:“请他们进来吧。”
黔山航发所的同志?那是一定要见见的,高振东发誓,绝对不是为了折耳根炒腊肉。
黔航发的同志一进来,就看见高振东已经亲手泡了几杯茶放在了茶几上:“来来来,快请坐。”
“这次进京来,是为了小型涡喷仿制和微型涡喷研制的事情?”坐定之后,高振东问道。
黔航发这“一仿一研”,是他们当前的主要任务,除了这个,应该没有别的原因。
黔航发的同志点点头:“对,这次来,一是来提交微型涡喷的方案,请专家们都看看是否合适。二来,是和相关单位对一对需求。还要感谢您在会上,为我们这两台还没完成的发动机找到了出路。”
小型涡喷是为气垫船配套涡桨,微型涡喷是为120公里的反舰导弹配套发动机,这两者的出现,让黔航发的全体同志彻底放下了心。
稳了,不会贸然下马了!
虽然现在已经在逐渐脱离“机发配套”模式,而是让发动机自行发展,但是这两种发动机在黔航发看来还是存在下马的风险的,毕竟优先级不是非常高。
而这两个配套项目,尤其是反舰导弹作为未来的主力反舰武器,用量必定是不小的,为黔航发这个成立并不太久的三线研究所,彻底解决了生存危机。
这件事情,也是防工委透露给黔航发的,一起透露的,还有别的要求。
“啊,那个啊,也不用感谢我,你们的工作恰好就合适用在这些装备上嘛。”高振东笑道。
几人谈了一会儿,黔航发的同志从身边摸出一套磁盘来。
“高总工,这是我们微型涡喷的初步方案,您先看看,有什么意见,到时候防工委组织评审会议的时候还请您多多指教。”
高振东就是一愣:“这个不合适吧?”
虽然东西是他提出来并交给黔航发这边的,但这不等于他就能在没有手续的前提下随意翻阅这个发动机的设计资料,这是两码事。
黔航发的同志早有准备:“高总工,这是防工委的要求,这个东西先给您看看。而且东北航发所的老同志们也说过,您在这方面是很有研究的,如果能得到您的指导,对我们的工作大有裨益。”
高振东现在算是知道被硬生生架起来在火上烤是什么感觉了,这东西自己真不熟!
好在不熟不等于上辈子没搜刮过相关资料,这东西作为巡航导弹、飞航式远程战术导弹的常见动力,作为理论派军迷的高振东怎么可能完全没搜集过,众所周知,对于仓鼠来说,吃不吃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个搜集的过程,忒好玩儿了。
他接过材料,点了点头:“嗯,行,我后面看看。”不过他并没有现在就翻开看,主要是现在翻开也看不出个一二三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