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2章 陨落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大明於辽东都司境內置广寧右屯卫,初设十三军堡,夯土为墙,垒石为垛,以固边圉。
其中临河而建的一堡紧扼大凌河渡口,戍卒依河筑墙里许,定名大凌堡,自此成为辽西走廊东段的重要烽燧。
宣德三年(1428年),大明置中左千户所,驻地为大凌堡。
天启二年(1622年),后金陷广寧,包括中左千户所在內十余堡寨相继陷落,大凌堡的断壁残垣在烈火中噼啪作响,河风卷著廝杀声远逝,只留下满目疮痍。
崇禎四年(1631年),蓟辽总督孙承宗下令辽东总兵祖大寿在原中左千户所废墟上重建大凌城,由此引发了改变辽东战局的大凌河之战。
经过近一年的苦战,明军先后损失数万精锐,祖大寿以城降,除他之外,还有超过七十余將领被俘,其中不乏游击、参將、副將之类的高级將领。
而且,皇太极在此战中一改过去攻坚战的打法,採用围点打援的方式,以大量歼灭明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標,这是清虏战略战术上的重大改变。
这一战术非常有效,在日后的一系列对明作战中,清虏屡次使用此战术,皆获得巨大胜利。
从去年五月展开的松锦大战,其实也是清虏沿用这种围点打援的固有战术,试图通过围困锦州城,迫使明军分路来救,从而一口一口地將来援明军吃掉,以此最大程度削弱明军辽东军团的军事力量。
却不想,皇太极碰到了一个最为难缠的对手——洪承畴。
锦州被围,明军確实来救了。
但主帅洪承畴却是將十余万大军裹成一大坨杀了过来,军阵如铁桶般坚实,差点就撑破了清虏所布置的“口袋”。
若非皇太极决策果断,態度坚定,將清虏的全部家当一起压了上去,说不定想要进行围点打援的数万清虏兵力反被明军內外夹击,碾成一堆齏粉。
隨即,双方超过二十万的大军便在松锦一线展开了长期的对峙相持。
营寨连绵数十里,炊烟与硝烟交织在天空,战鼓与號角声此起彼伏,仿佛两只巨兽在无声地较量,等待著对方露出破绽。
然而,就在双方都在咬牙苦撑之际,清虏后方却起了火,打破局势的平衡。
一支新华军队在八天前猝然袭击了辽阳城,如同一把尖刀刺入清虏的腹地。
他们的火炮轰鸣震碎了辽阳的城墙,士兵们如猛虎下山般冲入城中,並在极短时间里將其攻陷,兵锋直指盛京。
一时间,清军大营立时陷入躁动而惶然之中,八旗各部將领纷纷涌入皇太极的大帐,建言皇太极,立即撤兵北返,以保后方安全。
儘管在获悉辽阳被袭,盛京危急后,皇太极也感到万分震惊,但却並未失了方寸。
就在八旗各部將领群情汹汹,鼓譟著全军撤兵,以保盛京的妇孺家小的时候,皇太极却凭藉著多年来所建立的积威,第一时间便压下了所有人激进而躁动的情绪。
他先是严厉斥责了诸將未能及时约束部伍,任由“谣言”散播,以至於动摇军心士气,造成目前整个大营人心浮动,恐再难与明军对峙相持。
隨即,他便开始做出撤兵部署,安排八旗各部分段回兵路线,以及彼此交替掩护的任务分派,条理清晰,一丝不乱。
就在诸將准备俯首听命安心北返时,但隨著皇太极一条条命令的下达,以及对八旗各部的军力调配,许多人立时又被搞懵了。
因为,汗王的安排並不是简简单单地撤兵,让大家一窝蜂地跑回盛京,去阻止那支新华军掏了我大清的老窝。
诱敌深入!
分进合击!
在撤兵的过程中,施上一招“拖刀计”,在诱得明军衔尾追击时,巧妙设伏,一鼓聚歼赶来的明军精锐骑兵。
当皇太极將整个计划合盘道出后,立时震得所有八旗將领目瞪口呆,帐內鸦雀无声,只剩下烛火跳动的声音。
什么是天生的统帅?
什么是雄才大略?
在全军陷入巨大危机之中,皇太极所展现的从容和淡定,以及这番將“危”转为“机”的能力,完美地体现了一位统帅的军事智慧,让眾將心中不由得生出敬佩之情。
而皇太极所选定的猎杀地,便是昔日的大凌城。
十年前,皇太极在这里困住了祖大寿,並以他为饵,接连击溃数万明军精锐,最终迫得祖大寿第一次献城投降,不仅让我大清获得了万余明军精锐(大部投降明军皆编入后来的汉军八旗),而且在辽东战场获得了足够转圜的战略空间。
十年后,皇太极將在同一个地点,再次给予明军重创,为持续近两年的松锦大战,画上一个完美的句號。
十一月初三,在清军“仓惶”撤退两日后,明军果然按耐不住追击的欲望。
洪承畴命寧远总兵吴三桂、山海关总兵马科、前屯总兵王廷臣、玉田总兵曹变蛟领两万五千步骑从松山大营出发,对正在撤退的清军展开衔尾追击。
初时,明军行动异常小心谨慎,唯恐遭到清军的埋伏或者突袭。
初三日午时,前锋在女儿河畔发现清军丟弃的镶黄旗龙纛。
王廷臣立即停止前进,派十余名哨探踏冰过河查看。
当士兵从对岸拖回十余具“清军尸体“时,隨军书办发现死者耳垂无穿环痕跡--真正的满洲人自幼佩戴耳饰。
这个细节让吴三桂立即作出改道数里外的夏家湾渡河的决定。
入夜后,明军在四方屯扎营。
曹变蛟令士兵將营地外围布满车架和拒马,间隙布设火炮,炮口对著黑暗中的旷野,外围点燃数十堆篝火。
子夜时分,值哨士兵发现火光中有黑影闪动,顿时锣声大作。
待火炮齐射、万箭齐发后,才知是清军故意驱赶的羊群,每只羊尾巴都绑著摇晃的火把。
初四日未时,当大军行至小凌河岔口,前方斥候突然传回急促的铜哨声。
吴三桂登高远望,只见数里外的大凌河故城残垣间,数十面清军旗帜歪斜倒地,隱约可见散落的车架在雪地里格外显眼,车轮深陷在积雪中。
最诱人的是,西门外还有十几辆倾覆的粮车,在明军追击下,慌不择路的清军竟然未予整理收拾,雪地上洒落的麦谷引来成群麻雀啄食……
大凌河北岸,隱约可见数万清军步卒正在仓惶北撤,他们的队形散乱,旗帜倒拖,宛如败兵溃逃。
见此情形,憋了数日的明军骑兵哪里还忍得住,当即催马杀奔而去。
就在骑兵撵上撒丫狂奔的清军步卒大砍大杀时,大凌河两侧的半坡后突然响起令人心悸的牛角,两万余八旗甲骑从侧后杀出,截断了明军骑兵的后路。
隱藏在大凌城废墟数千八旗步卒竖起了数十面楯车,藉助当年明军修筑的残垣作掩护,彻底封锁了突围通道。
吴三桂、马科见状大恐,不敢恋战,各引麾下骑兵掉头向南突围。
刀剑碰撞声、吶喊声、惨叫声瞬间响彻云霄,这场被后世称为“第二次大凌河之战”的围歼战就此展开,几乎完美復刻了十年前的战术胜利。
经过一番惨烈搏杀,除了吴三桂领著两千余骑衝出重围外,三千八百余明军骑兵被歼,马科及三十多名將领战殞於阵中。
隨后,清军在留下数千兵力打扫战场,多尔袞、多鐸、杜度率领一万五千甲骑循著吴三桂败逃的方向便追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