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寧堡作为海东拓殖分区境內核心大型堡寨之一,居民超过七百人,下辖十七个移民屯垦点,总人口规模近四千余。
作为整个地区的负责人,孙守德压力巨大。
他不仅要管堡內治安、防务、粮食储备,还要协调与周边部落的关係,组织生產开拓。
七年了。
自从1635年,新华的船第一次出现在海参崴的海边,將第一批辽民、朝民送上这片苦寒之地,已经过去了七年。
从最初百十人在海边搭建窝棚,挣扎求存,到如今,像昌寧堡这样人口超过三百的大中型堡寨已有了十二座,移民屯殖点六十余处,像一颗颗钉子般,牢牢楔入了这片广袤的黑土地。
两万七千余移民!
想到这个数字,孙守德心头就会升起一股热流。
这七年来,一船一船的人,顶著风浪、疾病、飢饿和土著生藩的冷箭,用血汗和性命换来的根基。
再加上那些逐渐被震慑、通过贸易或武力收服,愿意接受新华保护和管束的当地费雅喀、赫哲、鄂伦春等诸多部落,总人口更是逾五万。
这片大明奴儿干都司旧地自被大明朝廷放弃数百年后,儼然换了一番新天地。
“专员!”一名武装护卫进入议事厅,快步走到张大山跟前,“永明城送来急件。”
说著,躬身將两封信件递了过去。
张大山接过信件,拆开火漆印。
信是永明城主事转来的,言及遂安堡突袭了图们江附近某处清虏卡伦(即哨所),还捉了三个俘虏,探得一些瀋阳的消息。
另外,信里还说了一件最为重要的事情——盘踞朝鲜咸镜道的孔有德派使者向我新华求购粮食,以缓解其境內的粮食短缺问题。
信中提到,永明城已下令遂安及周边堡寨提高警惕,加强巡防,以防咸镜道饥荒可能导致的小股溃兵或流民衝击。
“想不到,孔有德这廝……缺粮缺到要找我们了!”张大山嘴角露出几分讥誚。
“他找我们购粮,那也没用呀!”孙守德哑然,摇著头说道:“咱们海东拓殖分区即便有些存粮,那也不够咸镜道数十万饥民所需!再说了,各堡寨积存的粮食,那可是今年新来移民的口粮,万万不能送给孔有德。”
“那是自然。”张大山將信件收了起来,摇头说道;“今年若是送来万余移民,就凭咱们的存粮,说不定还不足以用,尚需北瀛岛那边支援一二,哪里有多余的穀物卖给他们!”
“想当年,这廝在登州叛明,祸乱山东,后来逃到朝鲜,又在咸镜道趁势而起,作威作福。可惜,老天爷不饶他,让他们去年遭了洪灾。呵,几十万张嘴,够他受的。”
他顿了顿,眼神扫过屋外辛勤劳作的堡民,语气转为坚定:“我们的粮食,是我们的人一粒粒种出来,一口口省下来的。各个堡寨的粮仓也不是凭空变出来的。想要討粮食,没那么便宜!”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