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羞辱加身
大同本身的土地是养不活人口的,特别是十六万军事人口。
“耕地最多不超过七十万,属下推测在六十五万左右,风调雨顺的年景,每年可得九十六万石上下,刚好够养活三十万人口,维持住正常的粮价。”
曾直听闻张云承的担忧后,很快算了笔账,用事实来说话。
王信点了点头。
用数据说话是他做事的准绳,曾直等人很快学了过去。
大同府才七十万亩耕地,而江南扬州府,同样是府,境内耕地至少四百万亩,而且田亩产量远高于大同的亩产。
至于所谓的正常粮价,那已经是大户们剥削过了两道,先从百姓们手里折银一道,然后市面上高价一道。
遍观历史可以发现。
无论田亩产量如何变化,百姓们永远挣扎在温饱线上。
犹如新能源汽车技术的进步,导致使用成本如何降低,乃至于结算方式各种改变,可是到了最后,司机们的收入终归回到同一条线上。
原来收入多少,现在收入仍然多少。
又或者原来是温饱,日后仍然是温饱。
大户对百姓们的剥削,从来不是百姓们创造的劳动价值越多,留给百姓们的利益就越多,而是算计好了的,拿走一切的利益,只留给百姓们一口吃的。
所以曾直的话对也不对。
对的是风调雨顺的年景,的确保持了稳定。
大同产出的粮食,回到百姓们手里,的确让他们活得下去,或者只有少部分人活不下去。
见节帅没有说话,曾直继续道:“关内近二十七八万人口,需求八十六万石粮食,不考虑关外,军士军士家属需要五十一万石,所以四十一万石的粮食,每年都需要外地供应。”
曾直敬佩道:“节帅利用关外贸易,推广恢复前明的开中法,前年最好的一年,用了二十万两银子,采购了四十一万石粮食,又在归化城外的耕田收购粮食,薛唐粮行前年也得了三万石。”
四十四万石粮食掌握在节帅府,也是节帅府底气最足的一年。
王信已经明白曾直的态度。
果然。
“今年已经秋收,各地报上来的消息,属下现在可以告诉节帅。”曾直不客气道:“很难。”
“因为天灾的原因,关外贸易大为降低,今年开中法运粮才二十九万石,薛唐粮行今年在关外也只收购了两万石,最可可怕的是关内。”
曾直忧虑道:“大同今年的收成,比往年至少少了一半。”
粮商们敢冒这么大的风险不卖粮食,除了他们利益熏心之外,更有大环境的影响,谁都知道今年的粮食绝对不够吃的,粮商们怎么可能把粮食放出来。
“属下认为目前只有一个办法,向朝廷求援,请朝廷调拨粮食。”曾直忧心忡忡,这个关头的指望是朝廷,节度府去求都来不及,怎么能得罪朝廷。
王信摇了摇头。
能从朝廷请来粮食那自然是好的,关键朝廷有粮食吗?
王信比较怀疑。
“试试吧。”做最后的努力,王信同意了曾直的提议,以节度府的名义向朝廷请求调粮。
市面上的粮价,王信买不起,也买不到大批量的粮食。
“去问问知府。”
“粮商不放粮,想要逼反百姓吗?到时候大同百姓们造反,知府能不能背的起责任。”王信做了两手准备,粮食需要求,粮商们也要对付。
既然自己不方便,还有知府。
原本自己只管军队,关内的民生是知府负责。
不过王信也清楚,地方税赋不起,府衙亏空又严重,朝廷没有拨款,大同府衙早就停摆,所以自己才没有指望,可粮商们如今的举动越来越猖狂了。
“好。”张云承松了口气,主动承担:“这件事我去办。”
等几人走后,王信却没有放下。
虽然自己不愿意承认,甚至希望自己猜测是错的,可他又不得不提醒自己,七年的全国性大旱。
朝廷大概是没有办法的。
指望朝廷弄来粮食,最后只会耽误时间。
王信站起身,来到节堂上悬挂的巨大舆图,包含半个北中国,然后是无边无际的大漠。
关外最好的土地当然是河套,大宁这些地方。
后世人口两三千万。
至于几千里之外的和林等地,只是相对于大漠而言算不错,后世也不过三百万人口。
的确是最严重的干旱。
可总有些地方有生机,需要找到这些还有生机的土地。
记得看过一组数据。
明代万历时期,河套地区以及大宁朵颜,还有大漠,总人口大概为两百余万,其中汉人占比最高,有七十万左右。
前套作为其中较宜居部分,人口可能占一定比例,然后是其余地区。
自己在关外打了多年的仗,算是平息了胡患。
和林太远,自己顾不上,也供应不起农垦队去和林。性价比太低,还是等日后商人们竞争激烈,连边角料也不放过,由他们去吧。
现在的确旱情严重,但是养活个三四十万人口总可以吧。
那么别的地方呢?
王信在舆图上看来看去。
前套与后套被阴山隔开。
西边的叫做后套,东边的叫做前套。
前套后套连接处,一大半是阴山山脉,只有最南边,靠近库布齐沙漠的边缘,才留下了一条口子。
至于西套地区,自己目前是完全没有办法了的。
西套地区在贺兰山一带,左边是腾格里沙漠,右边是毛乌素沙地,北边分别是乌兰布和沙漠与库布齐沙漠,以目前农垦队的条件无法抵达,强行推动只会导致九死一生。
他是为了救人,又不是把灾民消耗掉。
以现在干旱的灾情,前套地区无法容纳新的人口,大宁地区可以迁移个十来万,小黄河一带更适合牧场队,结合农垦队养活个几万人应该问题不大。
剩下的就是后套地区。
至少可以收容个一二十万人,至于会不会引起陕北甘州等地军镇的不满,问题应该也不大。
王信看了看地形,心里逐渐有了主意,
为什么清末百姓移民,内地只有走西口?
因为陕甘宁北边是无边无际的大沙漠,所以百姓们要从大同的团山口与宣府的张家口走入前套地区,再从前套地区向后套地区流动。
陕甘宁北边地势稍微平坦些的地区,已经要到哈密了。
哈密与后套相隔一二千里。
所以那边的西宁郡王也不会太过在意。
但是得给人吃的。
还要发工具,给种子,配牛羊.
总是要启动资金的。
还要军队护航。
“拿我的名帖去周府约周员外。”王信虽然不喜周世明的长子,但是很多事如果能得到大户们的理解和支持,他们主动让出绝大部分利益出来,那自己会少很多忧虑。
过了个把时辰。
去的人带着王信的名帖回来了,“没见到周员外,只见到周家少爷,他说周员外病了,他可以代替周员外前来。”
听完。
王信沉默了许久。
此人把自己当做严世蕃?
那他是胡宗宪?
王信迷茫的睁开眼,为什么会觉得自己好欺负啊。
本来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