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上来的田赋持续增长,仅关中,每年积余五十石粮食。
增长最多是依旧是江淮,每年一百七十万石。
还有山丹、河套、松漠三大牧场,每年出栏牲畜二十万头,优良战马四千余匹。
大汉的国力也迎来一个小高峰。
而这些年虽然国內在无为而治,虎卫军和府兵一直没閒著,战马充足,每年都会小规模出征漠北。
元武二年在舆图上划定的五个都督府,竟然完成松漠、漠南、狼居胥三个,而占据这些水土肥沃的草原,便彻底掌控了燕山以北、狼居胥山以东广大区域。
每个都督府下辖一千虎卫军精骑,三千羌氐义从军。
西域没派一兵一卒过去,大部分国家便已经归降,请求恢復西域都护府,设置戊己校尉。
以前是靠刀兵征服,自从中国一统、国力上升后,不动刀兵,周围的小国也会主动请求內附。
到元武十四年,大汉彻底將柔然蚕食,漠北都护府设立,刘义武为漠北都护,並在金山山脉南麓修建了一座军城,作为漠北都护府的治所。
还將在各都督府修建了佛寺,定下法令,不崇佛礼佛者,皆为蛮夷,是为贱户,其他民户、奴户可以隨意欺压。
法令一下,从中原迁徙过去的僧人们在汉军的护卫下,到处宣扬佛法。
还別说这一套非常管用,佛法中的轮迴之说,这一代受苦下一代转生为人上人,在牧民中大行其道。
大大减轻了漠北都护府的统治压力。
刘道规下詔,將狼居胥山封为佛山,每年六月必须上山礼佛,令每户必出一壮男为僧,终生不娶,侍奉佛祖。
“陛下,高句丽正式將都城迁至平壤!”孟干之满脸喜色的前来稟报。
高句丽以前的都城在丸都城,晋咸康八年(343年),被慕容恪攻破,但后来高句丽又重建此城,位於丸都山,是典型的山城,易守难攻。
但为了加强对百济和新罗的控制,以及占领长白山脉以南肥沃温暖的土地,高句丽禁不住诱惑,最终迁都平壤。
“这一天,朕等很久了。”
这么多年,刘道规一直没有忘记辽东大地上这个宿敌。
高句丽躲在深山之中,刘道规一时半会拿它没办法,毕竟长安距离辽东太远,虎卫军一去一来,消耗的粮草数以百万计。
但迁都平壤之后,正好形成了汉武帝攻伐卫满朝鲜时的局面。
与河北隔海相望。
“何必父皇出征?儿愿代劳。”刘义兴不忍刘道规远征。
“不必了,这一次非朕去不可,汝当谨记,国家大患,一在辽东,二在士族豪强,外面的隱患,父皇亲手拔除,国內隱患,你切莫忘记,你的子孙也不可忘记,两汉之所以强,便是以为每一代皇帝都在抑制豪强,魏晋之所以弱,是因为放开了他们。”
刘道规孜孜不倦的劝道。
治理国家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本质上还是利益分配。
士族豪强壮大,上窃国家神器,下掠平民百姓,以至於山林河泽都成了他们的私產,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样的国怎么可能长久?
刘道规怕子孙后代忘记,特意写了一篇《帝范》,没有什么权谋心术,只有汉朝抑制豪强的各种手段。
刘义兴道:“父皇的帝范,儿每日都会重温。”
“善,长安就交给你了!”
从元武七年开始,大汉的治权便交到太子刘义兴手上,刘道规只捏著兵权。
父子二人各司其职。
不过刘义兴在军中也有自己的班底,岳父朱龄石,太傅毛德祖,还有段宏、韩茂等等诸多旧部。
“父皇戎马一生,到老还要操劳……”刘义兴眼中闪著泪光。
刘道规哈哈一笑,“谁说朕老了?你我父子还未创立一个盛世出来,如何敢老?即刻传令长安诸军,隨朕东征高句丽——”
全书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