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母子重逢!
看到儿子这般,魏氏心中一沉,隐隐有了不好的预感,事情可能比她想象的还要遭。
“说吧,娘能挺得住。”
顾天宝有些迟疑:“您先安生休息一晚,等养足了精神,明儿再说给您听?”
魏氏摇头:“就这会子说吧,你要是不说清楚,娘这心里一直惦记着,也没个底。不管是好是坏,你都说出来,娘都能经得住。
娘遭了这番劫难,能挺到你来救娘,期间受的苦不是常人能忍受的。这番劫难娘都挺住了,旁的事,再难也不算难。”
听到这话的顾天宝心中一松,家里的事,不管是今天说还是明天说,他娘早晚都是要知道的。
沉默了一会儿,他道:“您失踪后,我奶我爹他们都不乐意寻您,只在村里问了一圈,之后便丢下不管了……
前些日子,二叔来家说,他在北安城看到一个叫王二的男人穿了您的裤子,便怀疑您被王二绑走了。
二叔让家里出银子找几个族人,说是一起到王二家去看看,可……我奶我爹他们都不愿意去,也不希望您回来,说要是接您回来,会败坏家里的名声。
前不久,我爹亲自去了魏家一趟,随后魏家那边便来了人,说您死在了山里,尸骨无存,为了不耽搁我爹科举,便劝说家里给您办场丧事,让您‘入土为安’……”
“给我办丧事?”魏氏神情有些恍惚,觉得这事太过荒唐。
可想想顾家人的德行,尤其是那老虔婆和自家男人,他们能干出这事似乎也不奇怪。
自私凉薄,遇事各自飞走,无一人能承担起家门,这就是顾家人的通病。
眼下自个儿没了名声,顾家容不下她是能预料的。
“娘……”顾天宝小心翼翼的看着她,觉得他娘这反应不太对,“我这还没说完,您这是气昏头了……还是压根就没生气?”
他娘这反应一点不像生气的模样。
可碰到这事怎么会不生气?
“生气?”魏氏看向儿子,摇了摇头:“娘没生气,娘也不打算生气。”
乍一听到这事,魏氏本该是要生气的,可不知为何,此时的她只有劫后余生的松快。
对于顾家人做下的事,全在她意料之内,细品一下,自个儿似乎不在乎了?
目光转向儿子顾天宝,魏氏定定的看着他:“娘受苦的这些日子里,想的全是你!还有你大姐、二姐,娘也担心她们,娘心里想的只有你们仨!
你跟娘说,你嫌弃娘不?只要你不嫌弃娘,娘便豁出去了,这回就厚着脸皮活下去,外人就是指着我的鼻子骂,娘都不带怕的!”
“我若是嫌弃您,还能几次求二叔救您?”顾天宝安抚她,又道:“我事先早想好了,家里若是容不下您,我就带着您和二姐一起出来住!您先前藏的私房钱被我找出来一些,够咱们过活的。”
“对!娘有银子!你爹他们若是容不下我,娘可以带着你们搬出来住!”
魏氏双眸明亮,整个人再次鲜活起来。
见此,顾天宝试探着说起他爹说亲的事:“还有一事得说跟您听,是关于我爹的……给您办完‘丧事’后,我爹他、他……”
见儿子再次支支吾吾,魏氏心中有了猜测:“你爹是不是在托媒人到处说亲?”
顾天宝瞪大了眼:“您咋知道?!”
魏氏凄凉一笑:“你爹跟你奶早动了娶二房的心思,可惜你爹一直迟迟考不上秀才,让他找不到娶二房的借口。
如今娘‘没’了,正好给了你爹另娶妻的借口。你一说事关你爹,娘便猜到了。”
顾天宝沉默不语,原来他爹早动了另娶的心思……这些事,他竟是全然不知。
“别伤心,你看,娘都不伤心。如今娘只想守着你们姐弟好生活着,别的啥都不想了。”
魏氏不但不生气,反而开口安慰起儿子来。
安慰到最后,魏氏平静的问了一句:“你爹亲事定好了没?”
顾天宝:“……”
这该让他怎么回?
他娘真的不生气?!
见儿子沉默,魏氏立马明白了:“看你这脸色,应当是定了,定的哪家的?”
“……三安镇的一个寡妇,姓钱,离咱们这有五十里地左右,说不在乎聘礼多少,但要有衙门里批的婚书,人家还自带嫁妆。”
这话魏氏起先还没觉得不对,可随着她细嚼着儿子的话,脸色变得古怪起来。
她怎么越品越觉得不对劲儿。
这寡妇提的条件跟她当年提的差不多,她当年也是不在乎聘礼,只要衙门里的婚书,且还带来不少的嫁妆。
她当年之所以不要聘礼,是因为她跟一个读书人拉拉扯扯,让人撞见了许多次。
原本这没什么,只要那人娶了自个儿也就不怕人说道了。
可谁料那人扭头娶了他表妹,把自个儿给骗了!
就是因为这事,她当年的名声被传的烂大街,为了不带累家里人,她娘被家里逼着给她挑了顾连升嫁过来,并且没要聘礼,还带了一大笔嫁妆进门。
这个寡妇钱氏的做法,竟是与自个儿当年的做法极其相似。
当年她是名声毁了,为了尽快嫁出去,迫不得已才这般做。
那这个钱氏又是为的什么?
正常的妇人若是改嫁,大多都是没聘礼,也没嫁妆,只拎着个小包袱踏进男人家里,随意摆上两桌就成了。
毕竟改嫁不是什么好事,很多人都在背后戳脊梁骨的。
像钱氏这般,又是要衙门里的婚书,又是自备嫁妆的,真真是极为罕见!
魏氏越想越觉得这里头有鬼。
但这事她没告诉儿子,只一脸无所谓的说道:“你爹既然想再娶,那就娶吧,但不管他娶几个,都只能做小!娘才是正房!你跟你大姐、二姐她们才是嫡出,不是那庶孽!”
农家不太讲究嫡出、庶孽之论,但魏氏听顾连升说过,他先前有位同窗,家里是个大地主,有良田千亩、铺子十来间。
这手里有了钱,那当家老爷子便了心,左纳一房妾室,右纳一房妾室,前前后后纳了四五个!
且这几房妾室还都生了孩子。
后来当家老爷子去世,家里这一窝的孩子都想着挣家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