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未料生还,先思赴死
苏耀阳在五台县城送别了李云龙和孔捷,随后便回去了,但他不知道的是,山西民团飞行大队重创日本陆航的消息还在快速发酵着。
同时他也低估了这场胜利,对于当时整个中国,尤其是对于那些曾经搏击长空、如今却壮志难酬的中国空军飞行员们,所带来的巨大震撼和深远影响。
自七七事变以来,中日两国正式进入全面战争状态。
广阔的中国大地上,烽火连天,生灵涂炭。
而在那片同样广阔的天空中,中日两国空军为了争夺至关重要的制空权,也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惨烈无比的空中厮杀。
战争初期,中国空军凭借着飞行员们高昂的斗志和精湛的技艺,一度给予了不可一世的日本陆海军航空兵以沉重打击。
然而,国力的巨大差距,使得中国空军在飞机数量、性能、后勤保障以及飞行员补充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日本。
经过一年多的残酷消耗战,中国空军的实力已经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
曾经拥有三百余架各型作战飞机的中国空军,到了1938年底,可用的飞机数量已经锐减到不足四十架,其中真正能够升空作战的,更是只剩下区区二十七架!
这是一个令人心碎的数字,每一个数字背后,都代表着一架曾经翱翔蓝天的战鹰的陨落,以及一名或数名热血飞行员的牺牲。
大批优秀的中国飞行员,在与数倍于己的日军航空兵的搏斗中,血洒长空,为国捐躯。
幸存下来的飞行员,以及那些从航校毕业不久、尚未经历过大规模空战洗礼的年轻飞行员,大部分都被迫转至位于云南昆明,由美国人协助建立的“中国空军军官学校”(即著名的中央航空学校,后迁至巫家坝机场),在那里接受进一步的培训,或者说,是在为未来的反击保存火种。
这其实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对于那些曾经在蓝天之上与日寇浴血奋战、亲眼目睹战友们一个个牺牲在自己面前的王牌飞行员们来说,躲在西南边陲的昆明,远离前线,继续进行着看似遥遥无期的训练和等待,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折磨。
他们渴望战斗,渴望复仇,渴望再次驾驭战鹰痛击侵略者,但是很可惜,如今的中国连飞机的螺丝钉都造不出来,更别提先进的飞机了。
就在这时,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如同一道划破暗夜的闪电,迅速传遍了全国,也传入了昆明航校那些焦灼等待的飞行员们的耳中——名不见经传的山西民团飞行大队,在九曲河上空,以寡敌众,一举击落、击伤日军各式战机二十余架,取得了自武汉大空战以来,中国方面最大的一次空战胜利!
这个消息,对于那些早已对空战前景感到绝望,甚至有些心灰意冷的中国空军飞行员们来说,不啻于一针强心剂!
“山西民团?他们哪来的飞机?哪来的飞行员?竟然能打出这么漂亮的仗?!”
“听说他们用的是一款新式战斗机,性能非常先进!”
“他们的飞行员是谁?难道是……美国志愿飞行员?”
“不管是谁!只要能打鬼子!只要能打胜仗!就是好样的!”
各种各样的猜测和议论,在昆明航校的飞行员中间迅速传开。最初的震惊和难以置信,很快就被巨大的兴奋和希望所取代。
如果说,之前他们对于能否重返蓝天、痛击日寇还心存疑虑的话,那么,山西民团飞行大队的这场胜利,无疑给了他们一个明确的信号——中国的领空,还没有完全沦陷!中国的抗战,还有希望!
昆明航校
一个略显沉闷的午后,昆明航校的飞行员食堂内,弥漫着饭菜的香味和学员们低低的交谈声。
与往日的喧闹和偶尔的嬉笑怒骂不同,近段时间以来,食堂内的气氛总是带着一丝压抑和焦躁。
战争的失利,空军的惨重损失,以及前线不断传来的坏消息,像一块沉重的铅块压在这些天之骄子们的心头。
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曾是叱咤蓝天的雄鹰,如今却只能困守在这西南一隅,每天进行着重复而枯燥的训练,眼睁睁看着大好河山被日寇蹂躏,却无能为力。
程如风、凤鸣谦、叶启元三人,此刻正坐在一张靠窗的餐桌旁,默默地吃着盘中简单的饭菜——糙米饭、炒青菜,还有几片寡淡的腊肉。
这样的伙食,对于这些曾经习惯了优渥生活的飞行员来说,早已习以为常,但心中的苦闷,却难以用食物来填补。
“听说了吗?山西那边,五台山……不对,是九曲河,九曲河那边的民团,前几天跟小鬼子的飞机干了一仗,打了个大胜仗!”
叶启元扒拉了两口饭,终于忍不住开口,打破了沉默。他年轻的脸上,带着一丝兴奋和难以置信的神色。
这个消息,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在周围几张餐桌上激起了涟漪。不少正在吃饭的飞行员,都停下了筷子,竖起了耳朵,向他们这边望来。
凤鸣谦放下筷子,擦了擦嘴,眼中闪烁着精明的光芒:“嗯,我也听说了。据说,那个山西民团的飞行队,用的是一种叫p-47的美国新式战斗机,性能非常强悍,把小鬼子的飞机打得落流水,一下子干掉了二十几架!”
“p-47?美国人的新飞机?”
周围响起一阵低低的惊呼声和议论声。对于这些整日与飞机打交道的飞行员来说,“新式战斗机”这几个字,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程如风眉头微蹙,沉声说道:“消息可靠吗?民团……他们哪来的新式飞机?而且,能打掉二十几架鬼子飞机,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我们正规空军,现在都很难打出这样的战绩了。”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怀疑,但也有一丝掩饰不住的向往。
“千真万确!”叶启元拍着胸脯保证道,“消息是从重庆那边传过来的,据说连委座都知道了,还嘉奖了那个民团呢!
而且,我还听说,那个民团的指挥官叫苏耀阳,是个留过洋的能人,不仅会练兵,还会做生意,跟美国人关系好得很,所以才能弄到那些好家伙!”
“苏耀阳……”程如风默默地念叨着这个名字,眼神中闪过一丝思索。
就在这时,邻桌一个二十出头,脸上还带着几分稚气的年轻飞行员,忍不住插话道:“乖乖!新式单翼飞机啊!那可是比我们现在飞的这些霍克iii、伊-15、伊-16先进到不知道哪里去了!要是能摸一摸那种飞机,死也值了!”
他这话一出口,立刻引起了周围一片附和之声。
“可不是嘛!我们现在天天摆弄这些老掉牙的双翼机,还有那些苏联人淘汰下来的破烂货,别说打鬼子了,能飞起来不出毛病就谢天谢地了!”
“就是!想当初,老子在天上跟小鬼子拼命的时候,要是能有几架好飞机,也不至于让那么多兄弟白白牺牲!”一个脸上带着几道伤疤,看起来经历过不少恶战的老飞行员,猛地一拍桌子,恨恨地说道,眼圈有些发红。
食堂内的气氛,一时间变得有些激昂,也有些悲愤。这些曾经的空中勇士,对于先进战机的渴望,以及对于无法痛快杀敌的憋屈,在这一刻集中爆发了出来。
凤鸣谦见状,眼珠一转,计上心来。他清了清嗓子,提高声音说道:“诸位兄弟,既然大家都对山西民团和他们的新式飞机这么感兴趣,我倒有个提议,不知道大家愿不愿意听?”
众人的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了凤鸣谦的身上。
凤鸣谦微微一笑,继续说道:“我们现在待在这昆明,每天除了训练还是训练,飞的也都是些过时的老飞机,说句不好听的,简直就是在浪费时间,消磨意志!
与其在这里望眼欲穿,等着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装备新飞机,不如……我们索性去山西五台山……哦不,是九曲河那边看看!”
“去山西?!”这个提议,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吃了一惊。
凤鸣谦不慌不忙地继续说道:“没错!去山西!去那个苏耀阳的民团看看!一来,我们可以亲眼见识一下他们是怎么打胜仗的,学习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