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惊天言论
苏耀阳那掷地有声的八个字——“中国必胜,日本必败!”,如同一块巨石砸入平静的湖面,瞬间在喧闹的宴会厅里激起了千层浪。
前一秒还热烈交谈、推杯换盏的将领们,动作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筷子悬在半空,酒杯停在嘴边,所有人的脸上都凝固着一种混杂着震惊、错愕和难以置信的表情。整个大厅陷入了一片诡异的死寂,落针可闻。
所有人的目光,都像探照灯一样,齐刷刷地聚焦在了苏耀阳的身上。
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
现在是民国二十九年,公历1940年。
这是整个抗日战争中,最为黑暗、最为艰难的时期。
在座的每一位将军,都对当前的局势有着切肤之痛。
沿海最富庶的地区已经全部沦陷,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龟缩在西南一隅,依赖着三峡、秦岭等天险,才勉强维持住一条摇摇欲坠的防线。
国际援助的通道,随着法国的投降和日军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几乎被完全切断。
国内经济早已崩溃,从今年开始,法币的贬值速度如同雪崩,重庆的米价比起战前已经暴涨了五十多倍!。
后方民众在饥荒和日复一日的重庆大轰炸中苦苦挣扎,疲惫与绝望如同瘟疫般蔓延。
就在前不久,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刚刚在枣宜会战中壮烈殉国,给全国的抗战士气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而汪精卫之流更是在南京粉墨登场,成立伪国民政府,大肆宣扬“曲线救国”的卖国言论,让本就弥漫的投降风气愈演愈烈。
失败、牺牲、崩溃、背叛……这才是他们每天睁开眼就要面对的现实。
在这样一片愁云惨雾之中,苏耀阳,这个年轻的民团军官,却石破天惊地喊出了“中国必胜”?
一众将领面面相觑,眼神中充满了疑惑。
这是哪里来的底气?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狂妄?还是打了几个胜仗之后的得意忘形?
就连对他最为欣赏的李宗仁,眉头也微微皱了起来。
他当然希望中国能胜,可现实的沉重压力,让他不敢有丝毫的乐观。
苏耀阳这番话,听起来更像是一句鼓舞士气的空洞口号,而不是基于现实的冷静判断。
最先开口的孙连仲,更是苦笑着摇了摇头,以为苏耀阳是喝多了,在说醉话。
苏耀阳当然将一众将领们眼中那包含了悲观、迟疑、不解、甚至是一丝怜悯的复杂眼神尽收眼底。
但他并不生气,反而很理解众人的想法。
他知道,自己那句话在他们听来,有多么的石破天惊,又有多么的……不合时宜。
没有亲身经历过这个时代的人,永远无法体会到1940年的中国,究竟有多么困难,有多么绝望。
就在几个月前,东北抗联的总司令杨靖宇将军壮烈牺牲。
苏耀阳从一些零星的情报中拼凑出了那段悲壮的末路。
从去年年底开始,将军的部队就从上千人锐减至几十人,到最后阶段,身边仅剩下几名战士。
最信任的警卫排长叛变了,携带着机密文件和最后的经费投靠了日本人,将将军的行踪彻底暴露。
在被包围的最后日子里,他甚至遇到过上山打柴的同胞,那个村民劝他投降,而将军的回答是:“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可那个老乡下山之后,立刻就向日本人告了密。
最终,那个饥寒交迫、身患重病的铁血汉子,在冰天雪地里,独自一人,用两把手枪战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据说,残忍的日军剖开了他的遗体,发现他的胃里,除了没能消化的树皮和草根,就只有一团团的絮。
连最英勇的战士都会被自己人出卖,连最坚定的将军也只能靠吞食絮果腹,这就是如今的现实。
敌人步步紧逼,国土不断沦丧,希望在日复一日的轰炸和牺牲中渐渐渺茫。
在这种情况下,绝望就像一种会传染的瘟疫,普通人被感染,军人被感染,甚至连在座的这些高级将领,也无法幸免。
想通了这一点,苏耀阳心中最后的一丝波动也平复了。
面对满堂的质疑,苏耀阳的表情没有丝毫变化。
他清了清嗓子,沉稳的声音再次响起,打破了宴会厅里尴尬的寂静。
“诸位……”他环视众人,目光坦诚,“大伙也别觉得我是在说大话,我刚才的话,是有完全依据的。”
他顿了顿,给了众人一个消化的时间,然后用一个极为生动的比喻,开始了他的论证。
“在我看来,日本就好比那说书里的程咬金,看似威猛,实则就会那么三板斧。
一旦这三板斧劈完,它就没有别的牌可打了!”
这个通俗易懂的比喻,让不少将领紧锁的眉头稍微松动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