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最新地址:www.2shuqu.com
书趣阁 > 一人之下的儒修 > 第79章 从修行角度解读儒家

第79章 从修行角度解读儒家

第79章 从修行角度解读儒家

《心经》有这样一句话: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所谓五蕴,便是:色、受、想、行、识。

五蕴皆空,就能照见元神,明神,自足圆满无缺,那无论世间还是心头的苦厄,也便不存在了。

五蕴炽盛,烦恼苦厄自然也就越多。

有的人好美食,但尝尽美食后,又开始觉得乏味,这并非是他放下了喜好,而是更加贪婪,更加渴求更美味的东西!

所以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就算临时满足了欲望,也还有更大的欲望在等着,永远没有尽头。

“六库仙贼”便是如此,尝尽了世间一切后,屈服于欲望,内心永远无法满足,便将目光投向人,开始吃人……并且一旦开始,便停不下来!

当一个人,完全由欲望主导,本性完全克制不住,守不住本心,守不住神……除了放任欲望,还能怎么办?

傅源很难对一个外国人去解释“神”是个什么东西。

在巴伦的观念里,神,就是上帝,或者有别的称呼,但绝对跟他自己扯不上关系。

偏偏在东方修行理念中,神,就是自己本身具足的东西……

想了想,傅源换了个方向,问道:“你了解儒家吗?”

巴伦点点头,道:“我知道,这是你们传承上千年的学问,我也看过一些相关的书籍。”

“那就好。”傅源松了口气,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知道什么意思吗?”

巴伦想了想,道:“大的学问,在于明白自己的德行?”

“呼——”傅源吐了口气,摇头,道:“明德是法性,明德是道体,明德是玄牝,明德是黍珠,明德是舍利……明德,也是明神!

明德是人人本具,各个不无的,圣人不比我们多一分,我们也不比圣人少一分,但圣人之所以是圣人,便在于他明明德,把自性的光辉发显出来。

圣人跟普通人的区别,只有未明跟已明而已……修行的目的,无论是丹道的性命双修,还是练气的先天一炁,都是为了求“明”而已,为了“明神”……”

傅源也不管巴伦听不听得懂,一股脑的说出来。

巴伦听的很认真,或者说,记得很认真,他虽然不太明白,但直觉告诉他,对方说的这些,很重要!

……

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能读出不同的理解,就看各人站在哪个角度去看了!

就好像儒家,普通人看,就是一种处世的观念,行事的准则,做事的态度……

但儒家就真的不能从修行去解读吗?

《中庸》里有句话: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很多人解释说是知道做事的次第跟顺序。

然而真正的大道是没有先后的,知所先后就是无先后,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道家称之为无极,都是一样的道理。

《中庸》里阐幽发微,其实也可以说成是天人合一,性命双修,当然,说到最后,核心就是一个“诚”字。

诚就是一,一就是诚,一心无二念,就是诚。

有诚就有信,静极生动。

按照这个解释,比起各种道家术语,云里雾里的,其实儒家说的更加直截了当,只不过世人没有将之当成修行去看,只当成学问去读。

什么是心不在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心不在焉,也是道家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论语》开篇,“学”就是性,“时习之”就是命,“学而时习之”就是性命双修!

至于什么出世,入世,其实没必要分的那么清,两者没有区别。

“学”就是理,“习”就是事,理需心明,事需参修,理可顿悟,事属渐修,“学而时习之”就是历境炼心。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亲民是什么?“有朋自远方来”,就是亲民!

儒家的礼,卑己而尊人,人人都是圣贤,独我为凡夫!

人不知我,不是别人没见识,而是因为我自己的德不足,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吾日三省吾身,三就是多。推己而及人,自渡而渡人。

总之,凡人谋事为己,圣人谋事为人,所以才有“人不知而不愠”。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信就是准,信就是诚。

曾子说不自欺,一念无欺,念念无欺。不欺什么?是不欺他人吗?

不,是不欺心!

……

“知止而后有定,这里的“止”不是停止,而是当下,现前一念!”

傅源带着巴伦一路走来,遇到了不少人,不过这些全性在看到傅源后,都自发的选择避让,就算偶有头铁的,也是有巴伦上前,轻描淡写的解决。

“就好像我刺你的那一剑,你的念头就不要去想被刺中了会怎么样?会不会疼,会不会死,自己还有多少遗憾,还有什么事没享受过……这些杂念只会乱你身心,毫无益处!

你的念头,就止于“剑刺来”的当下一念,这样就能“定”了。

『记住本站最新地址 www.22shuquge.com』
相邻小说: 斗罗:绝世之九世成神 垂钓诸天:从钓起聊天群开始 人在斗罗编日记,她们被骗麻了 完美:开局获得祖巫精血? 斗罗:暗魔邪神虎,成就邪神! 全职法师:地狱开局,但八大恶魔 斗罗:绝世剑仙,开局娶妻古月娜 穿越千仞雪叔叔,我签到哪吒模板 斗罗:龙魂降世,御龙诛神 完美:多子多福,从柳神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