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二战期间,轰炸机投弹精度有限,没有什么雷射制导,而无制导炸弹很难精確命中小目標,所以很多轰炸都是採用的地毯式覆盖。
如此在对一些特定目標,就很难做到精確摧毁。
对於这种情况,高脚柜炸弹的设计者巴恩斯沃利斯提出了一种地震炸弹的概念。
炸弹在地面爆炸,大量能量浪费在空气中,而空气对於能量的传递效果並不好,所以除非直接命中,那些坚固堡垒很难被摧毁。
但是,如果炸药在地下爆炸,土地会因为爆炸產生地震波,这些能能在地下传递效果比空气中好多了,即使没有精確命中,也能摧毁附近的建筑,这个就是地震炸弹的概念。
为了达成了目標,首先是炸弹要有足够的高速,高脚柜炸弹被设计成流线型,整体弹长比例细长,这样可以在自然下落加速。
设计投放高度在一万两千两百米,最后因为飞机条件所限,实际投放高度七千七百米。
要知道按照最初设计如果在米投放其末端速度能够达到超音速。
同时,为了能让高脚柜炸弹在高速落地时候不会被自己砸碎,头部进行了特別加强,有一个最厚处达十厘米的钢锥。
除了加长流线型设计,强化头部硬度穿透,同时尾部弹翼也是特別设计,具有一定的偏转角度,在高速下落过程中自旋,稳定下坠弹道,增加精度。
所有这些,让高脚柜炸弹可以钻透五米厚的钢筋混凝土,这个基本是地下堡垒的噩梦。
当然,这种炸弹太贵了,炸弹的装药是一种特製的炸药,作为一种混合装药,每次填充完毕需要静置自然凝固,所以製造周期较长,成本很高,这个也就导致每次这个炸弹没用也要带回来,这个对飞行员要求也很高。
高脚柜炸弹首次作战是对一个铁路隧道的攻击,非常成功的穿透十八米厚山体,在隧道內爆炸轻鬆摧毁隧道。
二战中,高脚柜炸弹使用也是高价值目標,比如得嘓潜艇基地、v3火炮等,最著名的战例就是对战列舰提尔皮兹的攻击,最终两次轰炸,高脚柜炸弹成功摧毁这一战略目標。
高脚柜炸弹其实就是后来钻地炸弹的雏形,现代钻地炸弹改善了高脚柜炸弹的使用方式,採用更小一点弹体,但是精度更高,不是地下范围打击,而是地下精准摧毁。但是就钻入地下攻击的模式,是完全一样的。
隨著二战结束,这类超大尺寸炸弹基本消失在人类常规武器中了,更多是採用更精確的方式投送装药。
不过,米军在二战后装备的最大的常规炸弹,也是一款钻地弹,全重超过十三吨,装药两吨多,弹体重量比例更高,也是標准的重力大吨位钻地模式,据称可以穿透六十米混凝土。
其实要是王根生拥有这样的一款超级炸弹,那么就可以把长津湖公里彻底炸毁,让史密斯放弃所有的重武器,让史密斯的陆战一狮全都轻装上阵。
如此这也一来,对於米军就是致命的了,因为王根生可不相信没有了重武器的米军会是援潮军的对手。
不过就在王根生想著如何阻止史密斯的继续推进的时候,李秀则是道:
“才五点四吨啊!这也不必那个古斯塔夫炮厉害多少啊!这难道就是威力最大,重量最大的航空炸弹了吗?”
对此王根生则是摇头道:
“当然不是了,其实航空炸弹的大小和重量其实是取决於航空轰炸机能够运载的极限重量,基本上来说航空轰炸机的运载极限是多少,那航空炸弹就能做多大的,所以大满贯才是迄今为止最大,最重的单体炸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