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进函谷关
当众人刚走出淮阴县不过三里地,又遇到了另外一队人,对方的人数也不少,都是年纪十五六岁左右的年轻人。
对方的领头人也是支教夫子,韩信见到这位久违的朋友想要伸手打招呼,又怕许久不见面对方没有认出。
“韩信!”
当韩信还在犹豫,对方先一步唤了他的名字。
眼前这个少年人穿着更加随意一些,黄色的麻布衣脏兮兮地披在身上,却显得少年人的眼神更清澈。
韩信记得他,他叫黑圆。
黑圆长得一点都不圆,甚至有些干瘦,是因他老太爷叫黑方,他就叫黑圆。
韩信面带笑意,上前一步道:“我要去关中。”
黑圆稍稍伸手,伸手搭在李觅的肩膀上,两个支教夫子一路走一路说着话。
于是这群孩子就这么聚在一起,人数过了六十人。
韩信成了这些人中最年长的一个,一路上还能与黑圆说话,倒是像是游山玩水,众人倒也闲情逸致。
其实众人身上也很轻便,没带什么沉重的行李。
走了三天之后众人的干粮也就吃完了,李觅去了一趟县里,之后就有一个县令带着粮食出来了。
韩信吃着饼,听着县令与他们谈话,才知道众人已来到了陈郡,早在去年夏季时此地就闹过旱灾,两月没有雨水,河水都干了。
县令对眼前的支教夫子为难道:“两年前我们县闹旱,去年入秋时节又走了不少人,说是都搬去关中了,今年县里都没什么人种田,粮食本就不多。”
韩信自顾自吃着饼,本以为众人只是休息一天吃了饼就离开,没想到两位支教夫子还要帮着这个县令解决耕地的麻烦。
不过众人确实要在这里休息一段时日。
一群孩子出门在外,倒也不会闹事,也不会害怕,韩信抱着自己的剑站在田地边,目光看去见到李觅与这里的县令在田地里争论着什么。
众人在此地留了半个月,似乎是李觅解决了这个陈郡缺水的麻烦,这里的县吏甚至护送了众人一段路。
韩信不知道他们帮这里的县令做了什么,但一定是好事,这里的县民都是笑脸欢送了。
就连什么都没做的自己都得到了一包袱的干粮,韩信神色狐疑地跟在这些孩子后头。
众人走到了沂水边,顺着沂水一路往西走就是关中了。
出来已近两月,大家走走停停一路上也是十分惬意,就是衣衫越来越狼狈。
韩信走到河边,捧起河水使劲洗了洗脸,他抬眼看去,见到了河对岸有一群人背负着包袱也在一路往西去。
似乎在后方还有更多的人群,韩信用袖子擦干脸,顺着山道一路跑着,到了山腰处再放眼看去,远远见到了一群人。
这些人中有男子拉着车,有妇人背着行囊,还有三五成群的少年人,他们穿着粗布衣裳,正在一路往西走。
远远望去,大概有六百人,听到身后有脚步声传来,韩信见到了李觅问道:“这些人去做什么?”
“去关中。”
“都去关中?”
“是啊。”李觅双手背负,面带笑容地回道:“以前迁民需要秦军带队或押送,现在不用了,人们会自发的前往关中。”
韩信不解地看着这一切。
李觅注意到这个韩信平日里话语虽说不多,此人多数时候都是沉默的,不像别人发呆时都是麻木的,韩信的目光中总是带着思考,他总是在想,也不知道整天挂着一张满是思索的脸,在想什么。
翌日,众人就接着赶路,正值五月温暖的时节,众人从沂水一路向西来到了三川郡,函谷关就遥遥在望了。
三川郡是一个很繁华的大城,听以前的人说这里的人口都被迁去关中,此地最凋零的时候就剩下了两个县一千户人。
此地郡守是丞相李斯的弟子,传闻每一个到这里支教的学子都能够得到善待。
当韩信跟着众人进入休息的屋子,当他将整个人泡在盛满热水的木桶,放松地长出了一口气。
这时才觉得,他们真的从淮阴县来到这里的,这里的人,真的会善待支教的学子,关中也真的会考试。
一行人跋山涉水从淮阴一路来到三川郡都脏兮兮的,现在众人洗了之后,都干净了许多。
“韩信!”
闻言,韩信抬头看去,见到了李觅正在喊自己,便上前道:“李夫子。”
李觅道:“你是要考试入仕?”
韩信点头。
李觅注意到对方点头也不是立刻就回应,他的眼神中依旧带着思索之色,这个韩信看起来就像是一个会将什么事都藏在心里的人,这人心里一定藏着很多事,就是不愿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