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其一生,未尝败绩。
论汉末之名将,皇甫嵩当为魁首,此人有大用。
当以皇甫规之死,谋皇甫氏,谋皇甫嵩。
……
刘方捏着那封关于“皇甫规将死”的密函,持笔沉思。
狼毫浸在砚中太久,墨汁顺着笔杆往下淌,在素帛上晕开个不规则的墨团,倒像是凉州版图的缩影。
自武帝设河西四郡以来,皇甫氏便在这片土地上执戈守望。
鼎盛之时,皇甫氏一门五侯,三代出名将,两世有大儒。
到这一代的护羌校尉皇甫规与雁门太守皇甫节,更是将家族威名刻进了边塞的尘沙中。
“护羌校尉,持节钺,比二千石……”
刘方喃喃自语,狼毫在舆图西侧划出一道弧线。
护羌校尉在大汉官制里看似不如三公九卿,实则是西北边疆的无冕之王。
持节钺、掌生杀,有直接奏事权,可绕过三公直接向皇帝上疏。
皇甫规坐镇边塞时,权重尊崇,边塞诸事,无不在其掌握之中。
甚至遇羌人叛乱时,可不经朝廷批准先行出兵,享便宜从事之权。
有言,“羌人见规旗鼓,皆相率降”,那是数十年恩威并施攒下的震慑力。
而且这位老将军不仅是个握刀的武夫,更是关西士人的精神领袖。
当年在平凉学馆,讲学十四年,培养门生三百余人。
他硬生生在尚武成风的关西竖起了“耕读传家”的大旗。
马融与他早年亦为至交,尤其关于治理羌乱,两人看法极为一致。
虽然后来两人政治立场发生了差异,但是马融的门生,哪个不得对他执弟子礼?
其中就有后来名震天下的郑玄和卢植。
就连那写《潜夫论》的王符,与他也是“衣不及带,屣履出迎”的至交。
虽然也逝世多年,可是他的门生还正值壮年。
还有那同为“凉州三明”的张奂,他是被皇甫规举荐为度辽将军的。
当年若不是张奂领兵诛了大将军窦武,刘宏如何能坐稳龙椅?
这些盘根错节的人脉,便是泼天的富贵。
“可惜,英雄暮年……”
刘方搁下笔,望向窗外。
如今他卧病在床,护羌校尉府的符节已经移交。
可那些跟着他征战多年的“锐士”,此刻还都在边关。
舆图往东,雁门郡的位置被他用朱砂点了个红点。
皇甫节,皇甫嵩的父亲,雁门太守。
他在此抵御鲜卑、乌桓,从青丝到白发。
刘方记得前世皇甫节病逝时,雁门百姓曾罢市三日,连鲜卑首领都派使者来吊唁。
皇甫氏之风骨当真是连敌人都敬重……
兄弟二人,都戍关半生,深谙屯田之术,这份传承在未来至关重要。
而皇甫氏与经学世家素来不和,这也是谋取皇甫氏必备的一个条件。
帛纸上的字迹已列了六行:
“经学、士林、边军、屯田、门生、故吏。”
皇甫规死后,皇甫节估计也活不了多久了。
这些所有属于皇甫氏的资源都需要有人接手。
皇甫嵩作为皇甫氏这一代的为首者,自然是当仁不让。
现在皇甫嵩,应当是三十岁左右。
其一生以汉室忠臣自居。
在天下大乱之初,他手握重兵,又占据冀州等富庶之地,完全具备割据一方,甚至改朝换代的实力。
谋士阎忠以“韩信”为例劝他趁势而起时,他以“不敢怀贰”为由断然拒绝,坚持“守忠节而己”。
之后,甚至主动向朝廷交出兵权,返回雒阳任职。
等到他的侄子劝他讨伐董卓,那时候皇甫嵩任左将军,手握三万关中精兵,他以“身为朝廷大臣,怎可私自兴兵?”为由拒绝。
反遵董卓伪诏,坚持“君命不可违”,单骑赴长安,果遭下狱,几至殒命。
临终之际,都还在恪守“臣子不得抗命”的教条。
忠节至此,令人唏嘘。
“但正因如此,才是可乘之机……”
刘方轻叹一声,抬眼回忆着前世的那道身影。
在狼烟滚滚中,身着染血的甲胄,却仍不忘赈济百姓的皇甫将军……
皇甫嵩不是一个合格的家族继承人,在乱世中皇甫氏几乎亡于他的手中。
可是他秉持忠勇传家,平生无一败绩,对敌雷霆手段,对民圣人心肠。
用近乎无暇的一生,证明了对汉室的忠诚。
刘方不愿称之为愚忠,这或许是许多人口中致命的弱点,在他这里却是最好的招牌。
对皇甫嵩来说,这一个衣带诏,足矣。
……
“时也,势也。”
刘方投笔于案,目光凝注舆图上星列的边关要塞,唇角牵起一抹怆然笑意,些许苍凉。
皇甫规将死,于汉室乃折柱之痛,于他刘方则为乘时之机。
当那在朝堂屡遭谗忌的老将军瞑目之际,当边军儿郎彷徨悲痛之时。
他只需持着皇甫规的遗命,拿出天子的诏书,现身于那灵堂之前,便能接过皇甫氏那杆浸染着几代血泪的帅旗。
还有那帅旗之下的百战部曲,屯田沃土,良马劲骑……
注:
1皇甫规
《后汉书》:“功成于戎狄,身全于邦家”
《后汉书》:“熹平三年,以疾召还,未至,卒于彀城,年七十一。”
因剧情需求,略作调整,改为在雒阳。
2皇甫嵩
《后汉书》中有相关记载。
1.破波才,击彭脱,斩首数万级。
2.擒卜己,斩首七千余级。
3.战张梁,获首三万级,赴河死者五万许人,焚烧车重三万余两。
4.烧张角,乃剖棺戮尸,传首京师。
5.斩张宝,首获十余万人,筑京观于城南。
6.唐德宗设武庙,六十四将皇甫嵩位列其中。
7.宋徽宗设武庙,七十二将中皇甫嵩再次入选,与白起、孙膑、霍去病等名将并列。
8.唐初史家则将其与卫青、霍去病并列。
9.北宋《十七史百将传》:“……威名响彻天下”
10.明代《广名将传》其军事才能被誉为“汉末第一”
11.清代《廿二史札记》:“……功盖天下”
12.《后汉书》中盛赞:
“功定天下,名盖四海“。
“夙夜匪懈,至忠之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