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准备着
五天后,何雨柱风尘仆仆返回香江,旅途的疲惫尚未洗去,便一头扎进了堆积如山的公务中。
“筑巢引凤”计划经过数月的反复推敲和完善,终于形成了厚厚一迭可执行的方案文本,此刻正静静躺在他的办公桌上。
他快速翻阅着核心内容,目光扫过“香江本地人才专项计划”的章节他认真的阅读起来。
看完之后,何雨柱合上方案,对坐在对面的小满、顾元亨、咸兴尧等人道:“方案很扎实,考虑得很周全。尤其是立足本地培养这一块,是根本。立刻执行,不要拖沓。奖学金、实习岗位、导师名单,尽快落实到位。令仪,资金保障要跟上。”
“明白,资金已经预留好了,随时可以启动。”小满应道。
“老顾、老咸,你们负责的实验室项目是核心,要让那些技术人才知道在黄河有发展,有前途,不比去外面差。”
“老板放心!”顾元亨拍着胸脯保证。
“好苗子只要进来我们保证留住。”咸兴尧也点头。
“话可不要说太满了,当然了,能用钱解决的都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砸了钱,就要看到效果,看到真心实意留下来的技术骨干。五年、十年后,我希望看到黄河的技术中坚力量里,有我们香江自己培养出来的人!”何雨柱道。
“我们会努力朝老板的目标奋斗。”
“阿浪,你那边的房子也要开始规划了。”
“是,老板,我们手里的地足够。”
“嗯,其他的你们商量着来,元亨和兴尧留下,其他人先去忙吧。”
“是。”
其他人都出去后,何雨柱才开口:“留你们两个下来是有个事情需要你们给我些专业的建议。”
“老板您说。”顾元亨道。
“你之前列的那些设备有眉目了,我现在想问的是如果要安装使用,你们有什么建议。”
“什么,弄到了?”顾元亨惊叫。
“别一惊一乍的,你看兴尧多淡定。”
咸兴尧把自己发抖的手藏在了身后,不过还是被顾元亨看到了,他知道这个老伙计可不淡定。
“老板,清单还在吧?”
“在。”何雨柱假装从抽屉拿,其实是从空间取出清单。
顾元亨指着设备清单道:“这些设备需要特定的环境!真空感应炉、定向凝固炉需要稳定的超大功率电力供应和特殊地基减震;40mw旋翼塔需要巨大的空间和超高的净空,测试时噪音和振动都极其恐怖;5000千瓦涡轴试车台更是耗能巨兽,还有巨大的排气和噪音问题;毫米波暗室需要绝对的电磁屏蔽…随便哪一条,放在现有的厂区都不现实,也极度不安全。”
“分散安置呢?”咸兴尧提议,“把不同类别的设备,分散到我们现有的几个相对偏僻的厂区?比如,把材料处理相关的炉子放到钢厂深水埗分厂的后区?把测试设备想办法塞到元朗汽车试验场最里面?”
顾元亨立刻摇头:“分散安置管理难度倍增,运输、安保都是大问题。而且,老顾他们的研发团队需要协同工作,设备分散各处,效率会大打折扣。更重要的是,测试设备一旦运转,特征太明显,分散了也容易被逐个定位。”
“那你拿出个方案来。”何雨柱道。
顾元亨道:“老板,我建议,找个足够隐蔽和安全的地方,集中起来,盖一个全新的、专门为这些设备量身定制的‘研发中心’或者‘特种试验基地’。地方要够大,够偏僻,基础条件(电力、交通)能想办法解决,最重要的是,足够保密和安全!”
“这个就要去找阿浪了,他要比我了解的多,咱们集团在哪里有工业用地我都不清楚。”何雨柱道。
“要不现在把他叫来问问?”顾元亨心急。
“可以。”
何雨柱拨了个内线,把阿浪又叫了回来。
“老板!”
“元亨,你跟他说。”
顾元亨把事情大致说了一遍。
“新盖?”洪浪皱眉,“时间!老板,盖一个符合要求的厂区,从选址、设计、审批到建设完成,没有一两年根本下不来!老顾他们那边等得起吗?”
“是啊,时间不等人!”顾元亨急道,“而且新选址盖厂,投入巨大,审批环节多,泄密风险也随着环节增多而增大。”
这个议题陷入了僵局。
集中新建是长远之计,但远水解不了近渴;分散安置或利用现有厂区,隐患重重,难以满足技术要求。
“既然不能等,那就去找,去找别人盖好的,倒闭的厂子那么多,我就不信找不到。”何雨柱道。
“虽然我不知道那些设备多大,但是一般的厂房肯定不行。”
“大概一万立方米。”何雨柱给了答案。
“嘶”几人都惊了。
“就这么大,你们去找吧,还有要考虑到配套、运输等等问题,就算是不完全满足,先紧着可以搞的来。”
“这个方案可行,顾元亨道。”
“那就开始办,既然直升机的项目卡住了,那这个就暂时由你负责。”
“好。”
“兴尧,材料实验室你看要不要跟这个一起。”
“不用了,要用到设备的我们会送去,我们的实验室在外面也能吸引别人的注意力。”
“考虑的很长远,老顾这边你要是有精力就帮帮他。”
“明白。”
“那暂时就这样,元亨过一阵子我会给你每个设备的具体尺寸。”
“那太好了。”顾元亨兴奋道,能给尺寸证明就快见到真东西了。
“那阿浪和兴尧先走,我跟元亨还有点事情说。”
“好的。”
二人出去后,何雨柱道:“元亨,t700-ge-700涡轴发动机连同配套的维护工具和部分技术文档,我也搞到了,可以先给你一台,秘密拆解研究。”
“老,老板真的拿到了?那可不是资料!”
“嗯,拿到了。”
“那你给我些时间,我要先处理新厂的事情,您放心后面保证不会耽误进程。”顾元亨咽了咽口水艰难道。
“没问题,我就是问问你,技术方面你懂,你说了算。”
“能让我先看看么?”
“还是等到时候再说吧。”
“是我着急了。”
选址的过程堪称一场艰难的跋涉。
洪浪带着团队几乎跑遍了香江所有符合面积、隐蔽性和基础条件要求的工业用地,甚至考察了离岛。
顾元亨和咸兴尧则化身“挑刺专家”,对每一处候选地都严格评估其电力负荷潜力、地质稳定性、交通承载力和可能的隐蔽性缺陷。
最终,他们锁定了一个位于新界西北部、靠近后海湾的废弃船厂旧址。
这片区域远离市区,周围多山丘和稀疏村落,原本的几座大型钢结构厂房虽然破旧,但主体结构尚算坚固,空间巨大,净空高度勉强达标。
最重要的是,这里有一条早年铺设的工业专用高压线,虽需升级扩容,但基础尚存,比从零开始拉专线快得多。
通往此地的道路虽然老旧狭窄,但拓宽改造的阻力相对较小。
“老板,就是这里了!”洪浪指着地图和照片,“虽然要投入巨资改造,但胜在基础好,够偏僻。而且这片地我们正好能通过置换拿到长期使用权。”
顾元亨也点头:“厂房主体结构可以利用,省下大量土建时间。电力扩容和道路拓宽是硬骨头,但只要钱和关系到位,半年内应该能具备初步安装条件。至于噪音和震动只能靠后期加装巨型隔音屏障和深挖减震地基来缓解了。毫米波暗室这类特殊要求的,得在原有厂房里再‘套盒子’。”
何雨柱沉吟片刻,“半年,不能再快了?”
“老板,这已经是极限速度了。电力局那边,我们已经找了霍生帮忙协调优先排期。”洪浪解释道。
“好,那就这里。阿浪,你全权负责场地改造,用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材料。老顾,你和兴尧负责细化设备布局和厂房内部改造方案,确保每一台设备都有最合适的‘窝’。”何雨柱拍板。
“明白!”两人精神一振。
一周后,新厂开建了。
废弃的船厂旧址日夜轰鸣,重型机械进场拆除危旧结构,加固主体钢架;高压线塔开始架设新的粗壮电缆;原本狭窄的乡间道路被迅速拓宽、夯实。
洪浪几乎住在了工地上,协调各方赶进度。
与此同时,何雨柱将每种设备的具体尺寸、重量、安装要求等详细参数(自然是空间扫描所得)交给了顾元亨。
拿到这些“精准情报”的顾元亨团队效率大增,内部改造方案迅速敲定。
设备到位的过程,则让所有参与核心项目的人,从最初的极度震惊逐渐变得近乎麻木。
当第一台庞大的真空感应炉主体构件在深夜被重型平板车悄无声息地运抵改造中的厂区时,负责接应的工程师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这东西怎么可能无声无息地从国外运进来?海关呢?码头呢?
接着是定向凝固炉、那台巨大的 reishauer rz400磨齿机、拆解后依然如同钢铁怪兽般的40mw旋翼塔组件……一件件只存在于图纸和传说中的设备,如同变魔术般出现在预留的工位上。
甚至还带着配套的操作手册、维护指南甚至是一些零散的实验记录。
顾元亨和咸兴尧从最初的狂喜、难以置信,到后来的沉默、专注。
他们不再追问来源,只是带着最核心、签下最严苛保密协议的团队,全身心投入到设备的安装、调试和基础运行测试中。
他们知道,每一分钟都弥足珍贵,老板付出了他们无法想象的代价才弄来这些“国宝”,他们唯一能回报的就是尽快吃透它们,让它们发挥出应有的力量。
巨大的新厂房内,灯火通明。
工程师们穿着工装,在尚未完全竣工的环境里,围绕着这些冰冷的钢铁巨兽,进行着精密而繁复的工作。
液压扳手的嗡鸣、吊装指挥的哨声、调试设备的蜂鸣交织成一曲充满力量与希望的工业交响。
虽然距离真正产出可靠的产品还有非常漫长的路要走,但坚实的基石已经打下,技术鸿沟正在被奋力跨越。
时间在忙碌中悄然滑过,日历翻到了1976年。
农历新年将至,香江街头巷尾的节味渐浓。
只有何雨柱心中清楚,这一年对国家而言,将是极其特殊且充满挑战的一年。
他希望在悲伤到来前能给家人、给辛苦了一年的核心团队们,带来一个温暖祥和的元旦。
何家大宅被布置得格外喜庆,大红灯笼高挂,窗剪纸贴满玻璃。
老太太精神矍铄,指挥着佣人们忙前忙后。
何大清更是拿出了看家本领,从几天前就开始在厨房里忙碌,炖汤的香气弥漫了整个宅子。
跨年夜,何家灯火辉煌,巨大的圆桌旁坐满了人。
除了自家人,洪浪、顾元亨、咸兴尧、许大茂、何雨鑫、史斌、白毅峰等核心高层,以及他们的家眷都被邀请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