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礼物 密码和离开
他(阿尔伯特亲王)与她的身份认同结合得如此紧密,以至於他们已经成了一个人,由於他热衷於工作而她厌恶工作,因而很明显,儘管她拥有头衔,但他才是真正发挥君主职能的人。他是实际上的国王。
一查尔斯·格雷维尔,1845年12月16日关於所谓的诺克斯十诫乃至范达因法则,这当然称不上是什么金科玉律,但在推理小说发展的过程中,这些原则却是大致为侦探小说与其它各种各样的故事划清了界限。
它们的作用差不多就像是拐杖,走路不方便的时候可以拿来用一用,腿好了就得丟到一旁,但是腿好了之后也並不能完全否定其价值。
而放在如今这个年代,当米哈伊尔將这一建议提出后,更多的还是激起了在场许多作家的灵感和思考:“不可存有超自然力量?这些建议似乎正在像科学一样强调规则,侦探小说不应依赖过多巧合,而是要讲究逻辑和证据?”
“听起来像是一个有趣的智力游戏,不仅作者知道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读者也可以运用自己的才智参与其中?这正是侦探小说的魅力所在?”
“解密的乐趣吗?我似乎明白了什么......但应该远不止解密,福尔摩斯这个人物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超越故事本身的魅力。”
“听起来这確实是一种全新的文学类型!看来我们之前所想的跟米哈伊尔先生的想法终究还有著不小的误差..
“”
在短暂的沉默过后,场上的作家们很快就颇为热烈地討论了起来,与此同时,由於米哈伊尔表现得相当平易近人,不少人也是带著一些疑问开始请教米哈伊尔问题。
就在米哈伊尔从容的应对著在场的作家们的问题的时候,桑德斯看著这眾星捧月的一幕也是大感欣慰。
作为一名出版商,桑德斯十分明白社交圈的重要性,即便作家这个圈子彼此之间的联繫未必那么紧密,但只要聚集起来的人数够多,这些人都具有一定的倾向,那么无疑能够发出很大的声音。
无论是对米哈伊尔之后在英国的发展还是桑德斯的出版商都有著很大好处。
简而言之,米哈伊尔先生和我桑德斯在伦敦的队伍又壮大了!
可如此光明的未来,米哈伊尔先生怎么就那么想不开非要回俄国那个破地方呢?
想到这里,原本还十分高兴的桑德斯顿时就惆悵了起来。
本书首发 101 看书网解闷好,?0?????????????.??????隨时看 ,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而到最后,这场宴会確实是取得了桑德斯想要的效果,许多作家带著思考和创作的激情离开的同时,针对报纸上最近出现的有关米哈伊尔的那些爭议,也有不少人已经自告奋勇地站出来想在报纸上为米哈伊尔说几句公道话:“现在看来,有些人的想法確实是错的,他们根本不懂侦探小说是什么!”
“当他们还在將以前的故事用一种方式再说一遍的时候,米哈伊尔先生却是已经正式突破了!”
当然,在桑德斯看来,这些人的目的並不纯粹,估计更多的应该还是想像那三位新人作家一样,得到米哈伊尔的大力推荐。
事实证明,那三位新人作家似乎真的要借著这个推荐成功了!
特別是《简爱》的作者,这部作品可是伦敦近期以来数一数二的畅销书!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位新人作者可能真的要凭藉这一部作品直接成名了..
米哈伊尔先生竟然还有这样的文学眼光?
事实上,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哪部作品能行哪部作品不能行米哈伊尔確实是一清二楚.....
等到这场宴会结束后,隨著时间的流逝,米哈伊尔的这些建议也被看成了类似宣言一样的东西开始在文学圈內迅速传播。
儘管每个人秉持的態度不同,有人准备试著在这些建议的框架下写上几篇小说,有人则乾脆反其道而行之,准备就跟这些建议对著於,写一些超自然力量和具有特殊能力的人物。
但不管怎么说,隨著这些建议的传播和应用,再过一段时间说不定真称得上是一场小型的文学运动了!
对於这种颇为巨大的反响,桑德斯第一时间便前往米哈伊尔的住处向他传达这个消息,而出乎他意料的是,米哈伊尔似乎已经完全將这件事拋到了脑后,在听他说完这件事情后,米哈伊尔很快便有些絮叨地问起了桑德斯一些事情:“请问英国究竟有哪些比较特別又適合送人的礼物?而假如对方是一位还未结婚的姑娘,送些什么会比较好?
丝巾?胸针?掛坠?
应该送几件礼物比较好?怎么样送才比较符合礼仪?
请您推荐一些合適的礼物给我吧,我这两天准备仔细挑选一下..
哦对,顺便再给我推荐一下送给长辈的礼物..
”
看著难得像一个正常且不太成熟的年轻人的米哈伊尔的桑德斯:“?
“”
坏了,这下是真感觉留不住了...
儘管桑德斯很想替米哈伊尔出一些骚主意,就比如送给那位姑娘一些英国的特色美食,再送给那位长辈拐杖之类的玩意,但最终,桑德斯还是老老实实地替米哈伊尔出谋划策,为此也向自己认识的很多人都打探起了相关消息。
虽然桑德斯在尽心尽力地为米哈伊尔奔波,但每一次奔波桑德斯的心都在隱隱作痛。
有人能懂这种將自己重视的人一步步送走的感觉吗...
就在米哈伊尔完全沉浸在这些事情的时候,时间悄然流逝,最新一期的《小说旬刊》也即將发行。
而隨著这个日子的临近,伦敦许许多多的地方的空气似乎都变得越来越沸腾在伦敦的好几家酒馆最显眼的地方,上面掛著的赫然就是那些在小说里出现过的奇怪小人,而几乎是每一个进出酒馆的人,都会下意识地看向这些小人,顺便还看向了旁边的一行大字:“福尔摩斯的信息和所有人是均等的!比他率先破案將会获得一千英镑!”
在最近这半个月,伦敦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这些图案下面发呆乃至展开热火朝天的討论,在这些图案下面做过发財的美梦,可隨著时间的流逝,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放弃了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转而將这件事当成了閒谈时的一个调味剂或者就是单纯的抱怨:“我得承认,这位福尔摩斯先生是要比我聪明一些,他能做到我不能完成的事情。”
“怎么样了?有没有新消息?有人能够猜透谜底了吗?这个悬赏可是马上就要截止了。”
“没有!难不成福尔摩斯竟然比整个伦敦的先生都聪明?”
“我早就放弃了!这一定是那个俄国佬的圈套,压根无法破解!我现在就等最新的小说发售后来揭穿这场骗局!”
“福尔摩斯,福尔摩斯.....现在全伦敦的人都要记住这个名字了!”
如果说在最广大的读者那里,他们只是关注和討论这件事而並未有太多破解的想法的话,那么对於那些自詡高明且閒暇时间颇多的绅士们来说,他们如今更多的还是质疑:“我已经越来越怀疑这是一场骗局了,我研究了这么多天,竟然一点线索都看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