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諦听
张黎明在两小时后准时乘专机离开,而在他离开两小时之后,一个让白墨完全没有预想到的人,空降到了內华达州的限制器阵列基地。
当那人从飞机上走下时,正带著一丝若有若无的担忧等待著自己的新搭档的白墨瞬间皱起了眉头。
她完全没有想到,协调小组会把他派过来。
——
或许就连那人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会获得这样的权限。
当他向白墨伸出手时,他的脸上还带著些惭愧的神色。
这跟他以往永远充满自信、甚至都有些“不可一世”的表现大相逕庭。
在这一瞬间,白墨也在怀疑,对方是不是已经彻底被那个强大的文化圈彻底融化了。
不过,在他开口之后,这样的印象也同时被打破。
“抱歉。”
来人握住了白墨的手。
“我叫乔安妮,我想你应该知道我,但我们之前並没有真正见过。”
“我这次过来是要接替张黎明的位置,继续推进限制器阵列的建造工作。”
“这个机会对我来说.很难得。”
“毕竟,这是我们自己製造的灾难,能让我以一个美国人的身份来”
“没关係,不用愧疚。”
白墨鬆开了乔安妮的手,隨后说道:
“不是你们,也会是別人。”
“我们早就已经接受了这个世界的复杂性了,这些扰动本来也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
她的话音落下,乔安妮先是愣了一愣,隨后又释然说道:
“你果然跟我在资料里看到的一样,一个纯粹的理性主义者。”
“大概也只有你这样的人,才能製造出那样精密、有序的白皮书。”
“既然这样,我想我们也不需要太多客套话了。”
“直入主题吧——现在,限制器阵列的建造进度是多少?给我一个百分比,和一个预期完成时间。”
“20%,6个月。”
白墨回答道:
“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全部完成,下一步我们要进行的是设备安装工作。”
“工厂和研究所已经进入全部满负荷运转状態,但產量仍然不足。”
“下一步,我们准备把一些基础部件向外分包,用最短的时间形成规模。”
“不过这需要.”
“饱和式生產。”
乔安妮接过了白墨的话头。
两人一同上车,白墨略有些惊讶地瞥了乔安妮一眼。
他似乎真的学会了一些真正有用的思维方式,只不过
还不够。
“没错,饱和式生產。”
“我们需要调动整个美国的生產力,但问题在於,绝大部分有能力的工厂和企业,都有他们自己的生產目標。”
“因为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跟你们的决策层做了三轮沟通,但直到现在都还没有结果。”
“而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听到她的话,乔安妮重重吐出一口气。
“这就是我被派到这里来的目的。”
“我会帮你完成这件事情。”
“你?”
白墨愕然看向乔安妮。
她不知道对方怎么能有这个自信。
毕竟以她对乔安妮的了解,对方也不过是一个相对比较有名望的高能物理学者而已。
而且,哪怕是这个身份,在高维技术出现之后,影响力也在不断下滑。
更不要说,他在“投向”华夏之后,在美国政界的风评已经快要烂了。
他怎么那么篤定,自己能完全这件事情?
看著白墨的表情,乔安妮的脸上流露出几分神秘莫测的笑意。
他咳嗽一声,隨后说道:
“或许这就是我们之间的差距-——我的意思是,不是我跟你,是我们这个国家的学者,和你们的学者之间的差距。”
“你们更专注於眼前的事情,或者说,更偏向於技术型研究。”
“而我们嘛总是不得不参与政治。”
“而政治,其实比你想像的还要复杂一些。”
“总之,这个问题不需要过多討论,交给我吧。”
“另外,我还给你带来了新的东西。”
“新的东西?”
白墨收起了对乔安妮的怀疑,好奇问道:
“跟灾难监控有关?”
话音落下,乔安妮原本得意的表情顿时僵了一僵。
“跟你们这样的人沟通,有时候真的没什么乐趣。”
“不过.好吧,確实跟灾难监控有关。”
乔安妮指向窗外,在那里,一台大型运输机正在降落。
“那里面装的,是现阶段我们所能製造的最敏锐的探测设备。”
“探测设备?”
白墨顺著乔安妮手指的方向看向运输机。
那是一台经过改装叠代后的运-20,实际载重大约120吨。
这个重量很大,但相比起一台高精度探测设备的重量来说.实在是有点不够看。
而从乔安妮的描述来看,那台设备是被完整地塞进了机舱里的。
这是怎么做到的?
“別误会。”
乔安妮解释道:
“我们製造的並不是一套类似於天琴系统的引力监测系统。”
“实际上,那种落后的技术,已经被淘汰了。”
“现在,我们使用的是一种更聪明的方法。”
“量子探针。”
“量子探针?”
“针对概率场的量子探针。”
乔安妮继续说道:
“我们製造了两个纠缠粒子团-——它们的规模之大,甚至达到了近似於宏观呈现的程度。”
“这两个粒子团被封存在几乎处於绝对零度的包裹体中,以保证它们处於稳定的迭加態。”
“我们会將它们分別埋藏在距离200公里的两处深井中,並通过量子传感器来监测他们之间的量子纠缠態。”
“通过读取它们之间的退相干速率和纠缠断裂模式,我们可以直接监听到概率场本身的噪声。”
“而这些噪声理论上是不可能出现的,唯一出现的可能性就是.”
“概率云的变化。”
白墨终於跟上了乔安妮的思路——到这一步,她已经不需要太多量子物理方面的深奥知识了。
把一个复杂的量子物理学问题转化为一个符合直觉的逻辑学问题,这一步困难到了极点。
但他们做到了。
也难怪乔安妮会说,他们使用的是一种“聪明的技术”。
“是你提出的?”
白墨的眼神讚赏中带著几分钦佩,乔安妮自矜地点点头,回答道:
“我在华夏,也並不是什么都没有做的。”
“虽然仅仅是这样的成果还不足以抵消我的同胞作的那些孽,但至少也算是一些弥补,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