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赐教不至于,五娘可以找人去调查,调查近亲结婚孩子的死亡率,还有非近亲结婚的死亡率,这样对比就明显了。”
“稍微多调查一点,比较有说服力。”
李丽质眼睛一亮,“多谢小郎君!”
觉得这个方法很不错。
这些结果出现在李世民面前,李丽质相信自己阿爷不会无动于衷。
从国力根基来看,大唐初立,人口是支撑农业生产、兵役徭役的核心。
近亲结婚导致的新生儿畸形、夭折率高,直接制约人口增长——每一个不健康的孩子,都是对家庭劳动力、国家潜在人口的损耗。
李世民深知“民为邦本”,人口多则赋税足、兵源广,而减少近亲结婚带来的生育风险,等于从源头提高人口存活率,这与他休养生息、壮大国力的目标完全契合。
李世民作为政治家,擅长以皇室为标杆引导风气,这类关乎国本的事,他不会放过“自上而下”推动的机会。
从制度长远来看,李世民本身就有革新旧俗的魄力。
近亲联姻在当时虽为“亲上加亲”的常例,但本质上是门阀贵族巩固势力的手段,未必符合国家整体利益。
若能以“利国利民”为名禁止近亲结婚,既能削弱门阀通过联姻形成的盘根错节的势力,又能树立朝廷“重民生、远陋习”的形象,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这恰恰是李世民统治的核心诉求之一。
当然,他不会一蹴而就。
大概率会先让孙思邈等名医整理病例、佐证危害,再通过朝堂讨论、颁布诏令的方式,从皇室、勋贵开始推行,逐步普及至民间。
毕竟“父母之命、表亲联姻”的旧俗根深蒂固,但只要这件事能实实在在提升人口、强盛大唐,以李世民的远见与决断,必然会推动下去。
想到婚事的问题解决,李丽质心情不错。
恢复之前的模样。
没有着急回去,留下在萧然家里玩。
萧然拿了些面粉出来,准备擀面皮,等一下包饺子。
至于肉馅,萧然选了鹿肉的。
这个比较细腻,熊肉三个小丫头不能吃太多。
有调味品这些,萧然调出来的肉馅味道不差。
萧然把东西放在客厅的案桌上。
几人都是懵逼的。
包括李丽质豫章公主张锦禾张二丫。
“小郎君,这是作甚?”李丽质看到了一团面粉,还有一盆肉,看着还是生的。
“我们包饺子吧!”萧然说道:“这个很简单。”
萧然给几人示范了一下,旁边的孙思邈还有三个小丫头也好奇的凑过来。
看到萧然擀面皮,包出来一个饺子。
孙思邈李丽质和豫章公主三人异口同声说道:“牢丸!”
“啊?”萧然没听说过,“大唐是这样叫的吗?”
孙思邈捋了捋胡须,“牢丸的起源可追溯至东汉时期,相传为医圣张仲景所创。”
“当时正值寒冬,张仲景看到百姓耳朵冻伤,便用羊肉、茱萸等驱寒食材包入面皮,捏成耳朵形状,煮熟后分给百姓食用,称之为“娇耳”,兼具食疗与保暖功效。”
“这便是牢丸的雏形,最初是作为药用食物存在的。”
萧然反应过来了,原来大唐时期是这样叫的。
萧然觉得牢丸不好听,就说道:“我这个不一样,也是类似的东西。”
“小郎君,这和牢丸有什么区别?”豫章公主问道。
“更好吃吧!”萧然很自信,自己的肉馅觉得碾压这个时代的牢丸。
萧然这样说,几个人是信的。
萧然的厨艺,就是大唐无人能及。
李丽质和豫章公主聪明伶俐,学东西快。
虽然没有干过这种活,但是不影响她们看一下就会了。
程铁环也没有闲着,负责擀面皮。
李五想帮忙,发现不能凑热闹了。
因为三个小丫头也想参与。
小公主学的很认真,相比起其他的,小公主放的肉更多。
“兕子,太多了!等一下漏了!”李丽质提醒这个年幼的妹妹。
“又又好七鸭~”小公主表示:“多放又又给小囊君七~”
听到小公主这样说,萧然也笑起来。
其他人都差不多。
城阳小公主和三年也学的有模有样的,就是小公主的比别人的大。
面皮都是差不多的,主要是小公主包的肉多。
萧然看到不需要自己,张锦禾和张二丫也很快。
索性就去把火盆端来,煤炭多多少少还是有异味,萧然就有木炭烧。
直接在客厅放锅在上面煮饺子。
开始煮的时候,萧然还准备了醋,等一下可以蘸。
很快萧然把饺子捞出来,放在大盘子里面,“这些煮好了,可以吃了。”
“窝要七~”小公主最积极。
“好,我们兕子先来尝尝。”
萧然夹起一个圆滚滚的饺子,放在醋碟里轻轻一滚,边缘裹上一层透亮的酸香。
低头对着饺子吹了又吹,指尖试了试温度,才小心翼翼地递到小公主嘴边:“兕子慢点,别烫着。”
小公主仰着小脸,凑过来轻轻吹了吹,小口咬下,鹿肉馅的鲜滑混着醋的微酸瞬间在舌尖炸开。
水汪汪的大眼睛倏地瞪圆,小腮帮鼓鼓地嚼着,含糊不清地喊:“哇~又又好七~”
看到小公主这个反应,李丽质几人就知道不会差。
“五娘,锦娘你们也快尝尝,现在热好吃。”萧然喂城阳小公主和三娘。
反应和小公主差不多。
豫章公主咬了一口,也是一脸的享受,“真的好香,这个鹿肉没想到做起来如此特别。”
都吃过牢丸,发现牢丸远不及萧然做的饺子。
都觉得这是两个物品。
孙思邈夹起一个饺子,先凑近闻了闻,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缓缓送入口中。
细嚼慢咽,半晌才放下筷子,捻着长须叹道:“此味当得‘和合’二字。鹿肉性温,本易滞腻,却被这面皮裹得恰到好处,又佐以醋汁解其厚,酸香与肉鲜相济,竟生出清润之意。”
孙思邈看向案上的馅料,又道:“寻常牢丸多求饱腹,或重药味,小郎君这做法,却在‘鲜’与‘和’上见功夫。”
“肉剁得细而不糜,料调得匀而不杂,连面皮都擀得薄厚适中,煮出来韧而不硬。如此吃食,既合味蕾之欢,又不伤脾胃,当真是‘味外有味,补而不滞’啊。”
说罢,他又夹起一个,笑道:“老头子行医多年,见多了以食辅疗之法,却少见这般将寻常食材做得如此精妙的。这‘饺子’,比那牢丸多了几分烟火巧思,难得,难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