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萧皇后!
“刚做出来的?能做出来这样的?”豫章公主也听到了。
之前的玻璃杯,李世民等人更愿意接受是‘祖传’的。
因为萧然之前的玻璃杯,实在太罕见,造不出来。
和这个时代的比起来,好太多了。
“嗯,现在能做出来。”萧然点点头。
李丽质和豫章公主直勾勾看着玻璃杯。
随即表现想看看其他人。
萧然带着几人去了水潭另一边,烧玻璃的地方。
在窑旁边,搭建了个简易的木屋,里面的架子上都是玻璃珠制品。
下面的质量不太好,越上面的越好。
“这么多?”李丽质凑近拿起一个小碗。
看到这些,还有外面的窑,李丽质和豫章公主是完全相信萧然做的。
“这的值多少钱啊?”程铁环也知道一些,这种东西很贵。
贞观时期的琉璃制品之所以昂贵,根源在于“原料难寻、工艺受限、供需失衡”三重枷锁,每一环都推高了它的价值。
现在的主流的铅钡琉璃,原料中的铅料需从特定矿石中提炼,而优质钡料多来自南方或西域,关中本土罕见。
尤其是高纯度的硝石、铅块,往往需从数千里外的巴蜀、河西转运,沿途过关卡、遇匪患,运抵长安时,成本已翻了数倍。
更别提西域进口的“颇黎”,也就是天然水晶或高纯度琉璃,经丝绸之路跋涉而来,骆驼商队要穿越戈壁荒漠,十车货物能到长安的不足三成,单是运费就堪比同等重量的丝绸。
琉璃烧制是“火中取宝”的活计。
窑温需稳定在 1000c以上,原料配比差一分就可能烧出浑浊的“石疙瘩”。
熔融后塑形全凭工匠手感,稍不留神就会因气泡过多、应力不均碎裂——十窑能出一窑合格的已是高手。
《唐六典》中记载,少府监造琉璃器,“十器成者不过三二”,这般低的成品率,自然要把损耗算进价格里。
更关键的是,琉璃工匠多为西域胡人或世代传承的家族,技术秘不示人,“传子不传女”,垄断之下,技艺本身就成了溢价的资本。
还有就是社会认知中的“稀缺性崇拜”。
在贞观年间,琉璃被视为“天地之精”,与金玉并列。
《册府元龟》记载,西域诸国进贡琉璃器,常被李世民视为“天可汗”权威的象征,赏赐给功臣时,一件巴掌大的琉璃碗能抵十户农户的赋税。
民间更是将其神化,认为“琉璃能避邪”“映物则真”,这种附加的文化价值,让它的价格远超实际成本。
普通百姓终其一生难见一片琉璃,而贵族为彰显身份,即便价格高昂也愿一掷千金,供需的极端不平衡,进一步推高了它的身价。
这不是琉璃本身值这么多,而是从原料到工艺,从运输到人心,层层迭迭的稀缺性,共同给它镀上了一层“天价”的光环。
眼前货架上随意摆放这些东西,都可以卖出好价钱。
“没想到,小郎君还懂烧琉璃。”李丽质确实麻木了。
会烧不稀奇,大唐也有烧琉璃的。
但是烧出这种质量来的,仅此一人。
“之前没有试过,现在也在摸索。”萧然说的是实话。
“小郎君,谦虚了!”李丽质轻轻敲了敲玻璃杯子。
真的不服不行,搞钱的手段实在太多了。
李丽质几人还去看了看窑,张大郎几人在忙碌。
虽然还是不识字,但是也熟悉流程了。
年纪都不大,学东西倒是挺快的。
回到家里,李丽质刚刚坐下就说道:“小郎君,煤炭还没有卖,阿爷说再等等,还有点事情没有准备好。”
“刚开始,木炭的价格正常,先让百姓卖点木炭,要是煤炭出来,可能影响长安城附近的百姓卖木炭。”
贞观六年的长安城周边,不少百姓以“伐薪烧炭”为生。
秦岭北麓的山林里,农户冬季砍伐杂木,烧成木炭后肩挑车推运往长安,卖给官宦、商户取暖做饭,这是他们冬春两季的重要进项。
木炭的价格虽不高,但胜在稳定,一户人家一季烧炭的收入,足够买粮过冬、添置农具。
而煤炭作为新事物,若贸然大量涌入市场,其燃烧效率高、耐烧的特性,必然会分流木炭的需求。
一旦百姓的木炭卖不出去,堆积的木材会腐烂,前期投入的人力便打了水漂,很可能导致部分家庭陷入困境。
李世民作为亲历过隋末战乱的君主,深知“百姓安则天下安”,对可能影响民生的政策向来谨慎。
暂缓煤炭售卖,实则是给依赖木炭生计的百姓留出缓冲期——要么让他们趁木炭还能卖,多赚些过冬的钱。
后期木炭需求大,价格上涨,放出煤炭,能让价格低点,也算是调节一下价格。
“这个五娘你们看着办就好。”萧然不急,也理解李世民有其他考虑。
皇帝考虑的多,也正常。
“小郎君是不急,但是村子里面的人,可能急,会让小郎君为难。”李丽质说道。
“这个倒是不会,我会去解释的,我相信大家会理解的。”
萧然现在在栲栳村说话还算好使。
张明德和张锦禾也会帮忙说说。
至少其他人不会闹谦虚。
工资正常发,其他人自然不能说什么。
李丽质几人回去的时候,萧然赠送了几个带回去。
两个小公主也有礼物,只不过是蛋糕和奶油,不是玻璃杯。
李丽质几人没有空手来的时候,萧然也不好意思让人空手回去。
立政殿,李世民看着玻璃杯,陷入沉思。
这种质量确实好,但李世民在意的不是玻璃杯。
而是萧然之前说的千里眼。
琉璃质量好,才能制作千里眼。
这些器皿固然价值不菲,但是重要性没办法和望远镜相提并论。
望远镜在战场上的作用大。
“之前萧然说很难,没想到他这么快就可以了。”这个速度李世民颇为意外,有一段时间没有去栲栳村了。
上一次还是因为近亲不能结婚的事情。
“阿爷,我看到小郎君做的很多琉璃,开始的确实不太好,后面的越来越精致”李丽质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