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郎君,我们先过去。”程处默表示要去干活,不能闲着。
这里都是大人物,待的不舒服。
“兄长,等一下教我练功。”秦怀道对萧然的功夫还是念念不忘。
“好,没问题。”
李渊和李世民秦琼程咬金来,萧皇后也和长孙皇后坐到另一边。
给孙思邈和李渊等人留空间。
张二丫张锦禾忙着泡茶端糕点这些。
萧钰好不容易放松,现在又拘束起来。
让萧钰诧异的是三娘和长孙皇后也很熟悉,和长孙皇后有说有笑的。
这一点萧钰自认是做不到的。
之前还有气无力的李渊,遇到孙思邈气色了好了几分。
李世民找到萧然,“贤侄,去看看琉璃和煤炭,等一下甩两杆。”
来钓鱼,现在李世民是什么不带了。
知道萧然有鱼竿,还是不少。
足够几人用。
“好!”
李渊本来是不想走的,但是孙思邈建议适当运动比较好。
这才跟着一起去。
萧皇后,长孙皇后和张婕妤在院子里面喝茶聊天。
没有跟去凑热闹,不太合适。
几个公主没有留下,都跟着出去了。
院子里面安静下来。
小黑肯定不会留下,但是猫咪留下了。
张婕妤轻轻抱在怀里抚摸起来。
李渊看到玻璃杯也挺感兴趣的。
作为太上皇,对琉璃不陌生,但是这样的琉璃之前确实没见过。
秦琼和程咬金爱不释手。
萧然送两个,又不肯要。
知道这玩意价值连城。
这种奢侈品固然贵,但是不能在这种地方欠人情。
萧然想到程处默和秦怀道识字,去挖煤有点大材小用了。
来这里烧玻璃应该不错。
以后造望远镜这种大事,程处默和秦怀道李世民也放心些。
这种心腹的二代,李世民信得过。
“三郎,感觉如何啊?”李世民问道。
李恪刚从炉边擦着手过来,指缝里还嵌着点黑灰,听见问话,眼睛亮得像落了星子,往前凑了半步,声音里全是按捺不住的热乎气:
“这儿的日子,跟从前待的地方完全不一样!”
他抬手比划着,指尖沾的石英砂末子簌簌往下掉:“原以为那透亮物件就是熔些石头出来,哪知道里面讲究多着呢。”
“调砂子和硝石的时候,差那么一小撮,烧出来的东西就发乌,跟蒙了层烟似的。昨儿试了七回,才摸着点比例的门道”
确实很有成就感。
短暂的了解也让李恪知道,这里是大唐琉璃技术最高超的地方。
萧然的多才也是刷新了李恪的认知。
懂的不是四书五经这些圣贤书,而是技术技巧,还有很多李恪听不懂的理论。
李恪也感觉到了,萧然不熟练,但是知道的多。
其他人研究的方向路子这些,都是萧然给的。
萧然指出方向,其他人才知道怎么走。
这一点很关键。
萧然不说,哪怕是烧出来琉璃不好,都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
李恪兴奋的和李世民说了很久。
李世民连连点头,听得出来自己儿子确实学到东西了,重点是感受到萧然没有藏私。
真的教东西。
李恪说的有些东西,李世民都听不懂。
“很好,好好学。”李世民想早点做出望远镜来。
看完烧玻璃,自然还得去看看煤炭的情况。
有点远,骑马坐车过去。
看到萧然去,三个小丫头也想凑热闹。
李丽质去是因为她是合伙人,去看看也是应该的。
很快几人到了挖煤的地方。
“哎哟,这里倒是不一般啊!”李渊也看出不一般。
李世民几人也是赞许的点点头。
坡下的坑口前,铁锨、箩筐、推车摆得齐齐整整,木柄上的汗渍泛着油光,一看便知是日日打磨的熟物。
坑道里飘出的煤尘混着水汽,在风里荡出淡淡的灰雾,却掩不住此起彼伏的声响。
铁锨掘土的“吭哧”声、箩筐落地的“咚”声、推车碾过石子路的“轱辘”声,凑在一处,竟像支透着劲的调子,没有半分拖沓。
有人弯着腰往筐里装煤,脊背弓得像张拉满的弓,每一次直身都带着沉甸甸的坠感,却不见谁歇脚,倒像是脚下的煤块都长了力气,推着人往前赶。
坡上的传送带吱呀转着,黑亮的煤块顺着木槽往下滑,落点处早有人候着,动作麻利地归拢成堆,指尖沾着黑灰,却连抹把脸的空当都不肯留。
偶有几声吆喝穿过声响,不是抱怨,是“这边满了”“快推过来”的搭话,透着股熟稔的默契。
没人东张西望,没人磨磨蹭蹭,连歇脚时倚着矿车的片刻,目光也落在手里的工具上,像是在盘算下一趟能多运些什么。
风里除了煤味,还飘着点说不清的劲——是箩筐里晃悠的铜板影子,是家里等着添件新衣的念想,是萧然说的“年底多分些”的盼头。
这股劲推着铁锨更快地落,推着推车更稳地跑,让满场的灰雾里,都透着股热腾腾的奔头。
没有闲散的影子,没有应付的模样,就像这漫山的煤块,沉实、较劲,攒着劲要把日子焐得更暖些。
这也是孙思邈喜欢萧然和栲栳村的原因。
这里的氛围感比其他地方好,和谐的不真实。
李世民看到三祖父还笑着过去打招呼,“老丈,你也在啊!”
“哈哈哈,现在有空过来干点轻松活。”三祖父推着小车。
按照天工算钱,家里有事情忙不用来,有空就过来。
算是比较人性化的。
大家都干的舒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