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伯,怎么有空溜达过来了!”萧然笑著说道。
“来看看,西红柿,等一下顺便摘点带回去,太贵了,还买不到!”李世民打趣道。
开玩笑是真的,摘萧然的西红柿也是真的。
房玄龄魏徵也问了萧然不少关於西红柿的事情。
能感觉到,萧然才是最懂的。
既然来了,蹭一顿饭肯定的。
等吃完,几人拿著篮子,准备去採摘西红柿了。
萧皇后,长孙皇后,张婕妤和杨妃也跟著。
这些事情不累,还挺有意思的。
房玄龄和魏徵擦了擦,想尝尝生吃西红柿。
李世民指了指辣椒,“药师,之前我说的辣椒就是这个,冬季长途跋涉有大用,你尝尝。”
李靖摘了应该在衣袖上擦了擦。
“有点辣,別吃太多。”李世民还提醒了一下。
李靖看著手里的东西,“这个吃完,確实燥热,夏天有点不好手,冬天是好东西。”
“烧一下,撒点盐,或者是炒一下,甚是美味”李世民边说,边採摘。
带回去让尚食局的人做。
现在皇宫里面也有炒菜这些。
李世民也带了辣椒种子回去种,但还不能吃。
只能摘萧然这里的。
“对了世伯,你家里是不是有?”萧然想到现在大唐其实是有的,但是没有大面积种植。
只是种在家里观赏,简直是暴殄天物。
“对,你喜欢改天给你带点。”
“那个种子秋天全部收起来,那边好东西,比西红柿有价值多。”
唐朝虽有,却未將其作为主流纺织原料大规模种植、製成衣被,反倒迟至宋朝才普及。
唐朝的“”並非后世普及的“一年生草”。
而是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西域传入的“吉贝”,多生长在南方温暖地区。
属多年生木本植物,耐寒性差,无法在唐朝核心统治区种植。
另一类是南方本土的“木树”,同样只適合湿热气候,且植株高大、採摘不便,难以像粮食作物那样成片推广。
彼时適合北方乾旱、寒冷气候的“草”尚未从印度中亚大规模传入。
的种植范围被死死限制在南方边缘地带,连中原都难见,更別提普及到全国。
其次是加工技术的缺失。
要製成衣物被褥,核心需“脱籽”“弹松纤维”“纺纱”三步。
唐朝虽有纺织技术,但针对的专用工具尚未出现。
没有“轧机”,脱籽全靠手工剥,效率极低。
没有“弹的弹弓”,无法將结块的纤维弹鬆散,纺出的纱线粗细不均、易断裂,远不如蚕丝的顺滑、麻布的坚韧。
甚至连適合纺纱的织机都未改良。
这样一来,加工成本极高,织出的布料又粗硬。
既不如丝绸舒適华贵,也不如麻布廉价耐穿,农民自然不愿投入人力物力去种植、加工。
更关键的是丝麻纺织的“垄断性优势”。
唐朝是丝织业的鼎盛期,中原地区“桑麻遍野”。
桑蚕养殖技术成熟,丝绸產量极高。
麻布更是全民刚需,北方种麻、南方种葛,加工技术代代相传,从纺纱到织布全是农民熟练的“看家本事”。
对唐朝人而言,“穿衣靠丝麻、盖被靠丝絮麻布”是千年形成的生活习惯。
既稀有又难用,更像“南方贡品”或“观赏植物”,根本没被纳入“主流纺织原料”的认知里。
就像没人会把观赏当作粮食种,唐朝人也没把当作“能替代丝麻的穿衣材料”。
萧然还是想试试,看看能不能搞出来。
虽然是不精通,但是懂点理论知识。
对於萧然的这种要求,李世民肯定不会拒绝,还会很重视。
这种事情,不可能是利萧然一个人,应该是对大唐有大用。
“行行行,回去我就安排.”李世民看向旁边的张阿难,“阿难,记一下。”
李世民怕自己忘记了。
几人带了不少西红柿回去。
西红柿產量確实也高,一茬一茬的採摘。
萧然种的也不少,但是没有拿去卖。
家里人多,这些只够吃。
回去之前李世民几人去了学堂,看看教学情况,顺便看看两个小公主。
长孙皇后没有跟著回去。
杨妃其实也不想回到,但是待时间长不好。
本来打算回去的,李世民让她留下陪陪萧皇后就可以。
这才继续留下。
下午萧然带著李丽质去看了看土豆红薯,还有玉米。
玉米其他人知道,大概猜到了產量。
这玩意看玉米棒子就知道。
一根玉米杆上有两个,一个多少李丽质几人都知道。
意识到玉米高產之后,李丽质豫章公主几人很明显是更关注玉米的。
“小郎君,这个是不是快成熟了?”李丽质指了指玉米。
棒子现在很大了。
“现在很嫩,再过几天差不多可以吃了,嫩的时候很甜,之前吃的五娘也知道。”
“只是这些玉米不能吃,要等老一点,以后留著做种子。”
“这些全部留下当种子,来年可以种不少。”
“这样多种几年,以后就可以吃玉米了。”
玉米的味道李丽质是知道的,很甜很香。
之前煮著吃过,也炒过。
可惜太少了。
“土豆和红薯是不是也快了?”李丽质说道:“土豆都谢了。”
上面还有几个绿色的果子。
“还得等到才行。”
“小郎君,以后用这个种就可以,是不是不用土豆了?”李丽质指了指土豆种子。(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