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估摸着李石这是担心妹妹,这才回家。
李石闷头骑车,不多时,便拐进一条水泥乡道。
前面就是白家哨。
三面环山,位于山脚下。
乡道两边是水稻田,这个时间还没播种,走到尽头,是村口,有一小片空地。
左右延伸出两条路,右手边这边地势拔高。
村子整体是阶梯状向上,一排一排的房子。
村子不大,估摸着也就大几十户。
一眼扫过去,没看见几栋二层的楼房,估计村子不富裕。
而李石则是沿着右边这条岔道,一路向上骑。
上坡,他骑不动了,就下来推。
郭进指着前面的盘山路道:“他家住在上面。”
刚才进村的时候,沈新就看见了,眼前是个c字型的山窝,村子在c窝窝里靠上的位置。
而c上面这一截儿,更往外突出一些,然后山势在中上的位置,有一段平缓。
在平缓的这一部分,沈新看见亮的有灯光。
听郭进解释了才知道。
这白家哨,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因为很早以前这边有个土匪山寨。
然后山上那个平缓的地方,延伸在外面,成了山寨的前哨站,居高临下,可以看见进山的方向。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村子。
后来县里给修了路,拉了电线,又考虑着拉电线上山的成本太高,而且上下山不方便,就把山上的人迁到了山脚下。
但还是有一些人,选择留在了山上。
李兴平家就是,没搬下来。
现在山上已经没几户人家,不过后来建了个小学,水泥路通到了山上,住起来倒也没太大问题。
而之所以把小学建在这里,是因为山对面还有一个村子,方便对面的孩子来上学。
这个点儿,村里已经没什么人走动。
跟郭进都熟,见面会主动打招呼。
上山的盘山公路不宽,但终归比泥水路好走。
见李石推的费劲,索性让他也上摩托车,然后沈新一手抓着自行车车把往山上去。
上来先看见学校,四四方方一院子,起了二层小楼,竖着旗杆。
听郭进说也不行了,就剩下几十个孩子,三个老师。
而李石的家就在学校后面。
只剩下了七户人家,错落向上,房子还是传统的黑瓦木结构。
李石家还亮着灯,他咣咣敲门,很快,一个小女孩儿开门。
应该就是他妹妹李尧。
才7岁,但身高就一米出头,穿着一件灰蓝色的长袖,扎着个粗辫子,身子很单薄。
脸上肉眼可见的菜色,但长的很可爱,见到李石之后,惊喜不已,扭头冲屋里看哥回来了。
沈新下车,打量附近的房子。
都有院子,这居高临下的,沈新都可以想象白天的风景。
一推开房门,就是大地苍茫,群山延绵。
跟着郭进进门,看见了李兴平。
就如郭进所说,又黑又瘦,四十岁不到,背就已经有点儿佝偻。
进门的时候,父子俩已经吵吵了起来。
说的是方言,语速还快,好像是李兴平埋怨李石不上学跑回来。
李石态度很冲,呛的李兴平火气上来,找东西要揍李石。
郭进连忙上前拦着,又问李兴平怎么突然回来了。
“别提了。”
李兴平招呼俩人进屋。
沈新注意到,他走路有那么一点儿跛足,然后步子迈不开。
屋内一眼望过去没看见什么像样的家具,家电更是没有。
靠墙角的椅子,坐着一位老太太,正跟李石说话,应该就是他奶奶。
见到郭进,拄着拐起身打招呼。
郭进连忙示意她坐下,继续问李兴平什么情况。
他知道李兴平账还没还完呢,这不年不节的,怎么还突然回来了。
李兴平扯椅子坐下,满脸无奈,说了原因。
他生病了。
在外面打工的时候,髋关节一直疼,腿也沉,实在忍不住了,去医院一查,发现是单侧股骨头坏死。
而且已经拖到了三期,需要做保髋手术。
问了,得五到八万。
他在厂里打工,也没交医社保,哪治得起。
没办法,只能回来看病。
在家里,他好歹交着农合呢。
不料想,还出了岔子。
李兴平一边掏手机,一边道:“郭所,这事儿你们可以管吧,我真跟张开勇说了,让他帮我先把农合交上,等我回来给他钱。”
“我给他发了短信,他还回消息说好,结果现在告诉我没给我交,那我怎么办,总不能等到明年再看病吧,那这拖一年,我们家这好几口人,还活不活了。”
说着,给郭进看短信。
他口中的张开勇是村主任,统计农合的时候,忘记给他交了。
那手术没法儿报销,李兴平哪有钱自费做手术。
昏黄的灯泡下,沈新看着眼前这家徒四壁,老的老,少的少,心下不免叹气。
这应该就是所谓的屋漏偏逢连夜雨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