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人当政,眼晴里就只盯著自己娘家的那三瓜两枣,大宋岂能不亡!”
“什么狗屁的皇后太后的,从今以后大宋不许立皇后!”
赵大怪笑一声“皇宫里有妃子就行了,不需要有什么皇后。”
“宫中女子,胆敢对政事多言,全都按照宦官干政处置!”
“寻石匠来,將朕之前的话,都给刻在石碑上,就立在皇宫门口!”
四周之人当即应声领命,无人敢於多言半句。
皇宫里的那座金山,已经填进去太多人了,没人想自己带著全家一起进去。
面对羞辱,包拯並未自暴自弃,反倒是利用出使的机会,仔细了解辽国的情报。』
完成任务回来之后,上奏疏表示,契丹人读了圣贤书之后,已经开始变弱了,没有以往那么强大。』
他提议加强边境的防备,加强军备等等。”
毫无疑问,在重文轻武的宋朝朝堂上,说出这种建议来,必然不会得到认可。』
包拯的建议被驳回,他本人也是被踢出了朝堂,扔到京东路当转运使去了做了几年风吹日晒的转运使后,包拯的脸更黑了,可他的心却是依旧如故。』
重新回到朝堂的包拯,多次论述斥责权贵得宠大臣,请求免去一切由內廷施予的曲意恩赐。』
又拿出了唐朝魏微的三条奏疏送给皇帝,希望皇帝能放在座位右侧,作为借鑑。”
之后更是提出废除苛刻不宽厚的做法,抑制侥倖投机得官,正刑法明禁令,戒除兴建劳作,禁丘妖言妄说等等建议。
不出意外的,包拯再度被赶出了朝堂。
继续做转运使的包拯,提议太平无事时把军队调到內地,加强训练的同时减轻边境运粮的负担。”
朝堂当他是空气,压根没有回覆。
又建议训练民兵,稍加供给乾粮,每年的费用,不到驻守军队一个月的开支,可以当做战时补充。
朝堂的大佬们,依旧是当他说的是空气。
『到后来乾脆嫌他太烦人,直接贬到地方上当知州。『
一直等到嘉佑年间,已经年近六旬的包拯,方才被召回,权知开封府。』
赵清然的声音传来“读书人之中,也是有好人的。”
“包拯就是个忧心国运的。”
“可惜这种人,在污秽的朝堂上很难立足。”
“无论他们办事有多认真,提出的建议有多好。”
“只要是影响到了权贵们的利益,那依旧是什么用处都没有。”
“包拯最出名的是审案能力强,可实际上他在大局上的眼光,比审案更强。”
“如果真的能听他的加强军备,一直加强到宋徽宗时期,也不至於被金人给打成了狗。”
天幕继续播放。
包拯在朝堂之时,主张严格选拔官吏。
裁汰冗杂,贪暴,懦弱的官吏。』
年老的官吏应强令致仕,以解决冗官问题。』
停止招募土兵,拣斥老弱,以解决冗兵问题。』
“並选將练兵,训练义勇以备边。
抑制贵戚和宦官等的权力,轻薄赋,节省开支等。
毫无疑问,这些建议都很有用,可惜掌权的不听。』
最终,包拯也只能是在审案之中,施展自己的才华。
包拯的性情严峻刚正,憎恶办事小吏苟杂刻薄。』
他跟人交往不隨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
平常更是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断绝来往。
为官之后虽然地位高贵,可包拯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
“包拯的为人已清正刚直得近乎执,甚至还有些不近人情。』
然而,这也正是他与一些庸吏的根本不同。
包拯的严於律己,而且不惧权贵。
他弹劾过许多权贵,节度使,转运使,朝中大臣等等,甚至就连皇后的亲戚,有罪也是直接就弹劾。』
包拯执法刚正不阿,哪怕是自己的亲人也不会徇私枉法。』
庐州是包拯的家乡,他任知州之时,他的亲朋故旧多以为可得其庇护,干了不少仗势欺人,甚至扰乱官府的不法之事。,
包拯决心大义灭亲,以示警戒。』
恰好有一从舅犯法,包拯不以近亲为忌,在公堂上將其依法责挞一顿。』
自此以后,亲族旧识皆屏息收敛,再不敢胡作非为。”
包拯权知开封府时,整顿吏风,改革弊端眾多的诉讼制度。』
当时按照开封府旧制,凡往告状者,必须先將状纸交给守门的府吏,再由府更转呈。
是否审理,何时审理,则由府吏通知。』
由於诉讼者不能面见长官,府吏往往藉此敲诈勒索,营私舞弊,而有冤屈者常因送不起钱財而告状无门。”
包拯革除此弊,大开正门,使告状者可直接至公堂见官纳状,自陈冤屈,
於是审案也更能公正合理。』
接下来,將盘点包拯审理过的诸多著名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