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是你啊!”
史曰:明有卫所,清有八旗。
八旗制度不是凭空出现的。努尔哈赤创建八旗,参考的就是猛安谋克。
当然,卫所也不是凭空出现。卫所的源头是元朝方户制度。
朱寅了解歷史,知道卫所制度和八旗制度虽然很相似,但都有各自的弊端和优势。
纵观歷史,卫所制度的军事优势,比起八旗制度保持的更久。
卫所制度的军事优势,起码维持到正统初,超过一个甲子的时间。
可是八旗制度,顺治末年就不行了,也就五十年。
光从军事角度,卫所制度显然比八旗制度更加成功。因为卫所制度设立之初,主要就是军事机构。
可卫所制度的弊端也远超八旗。
最大弊端在於开歷史倒车,走回了魏晋南朝世兵制的老路。
世兵制之所以是最坏的兵制,在於世代当兵的身份固化,和战士的荣誉必然矛盾。
即便后来军户能考科举,也改变不了世兵制的本质。
世兵制下,卫所军官成了各级地主,军户土地被兼併。最后,名为军户,实为佃农。
百年之后,都督府的兵册上,空有两百万大军,却抽不出几万精锐。
而八旗制度汲取了卫所的经验,首先是社会组织,然后才是军事组织。
没有军户和民户的区別,当然也就不是世兵制。
朱寅认为,八旗制度的弊端不在於制度本身。它的弊端在於,它是异族殖民统治、小族制大族的组织。
这就使得它天然反动,导致它很容易就会在享乐中整体性的腐朽、墮落。
简而言之就是:“八旗的迅速腐朽,不是制度设计的缺陷。仅仅是因为它是满清的。”
假如八旗制度不是满清的,而是汉人的,那么就不会迅速腐朽,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开放性的军功集团,可上可下,可进可出。
朱寅就是要用这种八旗作为基本盘,对抗明朝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
朱寅拿起火钳,拨拨火塘的中的炭火,再次说道:
“八旗各以旗帜为別,分旗立寨,分旗建册,分旗而守。”
“旗长等人既是军中將领,也是乡长村长。一旗的战力强不强,粮食打的多不多,就看你旗长的本事。外出打战,你这一旗军功如何,战果多少,也看你的本事。”
“旗长如同流官,三年一任,最多两任改授。要么平调他旗,要么调往节度府任职。”
“八旗平时无论男女,只要身体健康,不是老弱病残,就应该平时种田捕鱼,閒暇训练战阵、骑射、火器、操帆。“
“如此一来,全民皆兵。不但外敌难犯,也能不耽误生產,能够丰衣足食,
还能全民尚武。”
“不然,士卒比例太高,百姓负担实在太重了。“
“將士们不拿军餉。按照能力和资歷,分为锐士、武卒、列兵、民兵四等,
给与四等奖励补助。”
戚继光点头道:“稚虎说的法子,也是俺之前点头的。一万多百姓,要养五千脱產士卒,根本养不起。”
“若是拿军餉,按照戚家军的標准,每年光军餉就要十多万两,太费。”
朱寅道:“爹说的是,所以才不能拿餉。平时不拿军餉,只有打仗才拿餉。”
“平时,锐士每一季训练补贴三两。武卒每季二两,列兵每季一两,民兵没有补贴,只有训练口粮。”
“如此一来,不但每年省却一半军餉,还能激发將士力爭上游,优劣有別。
“每遇打仗,优先挑选锐士出征,按所需出兵人数,五丁抽一、三丁抽一两丁抽一,甚至全民皆兵。”
“一旦出征,相应补贴翻两倍,就是军餉了。若是有战果,战后也能受到奖赏。”
眾人闻言,都觉得八旗制度很符合人口少的岱山岛,
靖海军毕竟是海上势力,能搞到多少人口?今后很多年,人口都不会增加太多。
这就是最大的短板。
小节帅搞出来的八旗制度,能最大限度的在人口稀少的情况下,激发最大战力。
若是小国这么干,就能威胁到大国啊。
张合想到一个问题:“这好是好,可如此一来,那就是兵民不分了,还有常设兵马么?没有常备兵——.“
朱寅笑道:“张大哥问得好,其实就是八个字:番上值守,轮班戍卫!”
“八旗各自抽调两百兵披甲,共一千六百披甲,作为番上成卫,三月一轮班。”
“这一千六百披甲,分为岱山营、衢山营、秀山营、牙卫四部。每营五百披甲,牙卫一百披甲。”
“所有战船,也分属三营。三营巡防诸岛,是应急兵马。”
“至於牙卫,这一百人就是守卫节度府,保卫节帅、留后等將帅的安危。”
“这番上轮成的一千六百披甲,就算平时的常设兵马。但这一千六百人,又不是同时一起替换,还要分批替换-—“
“要保证每个月都有出营,也有入营。除了轮戍者,其他人就半农半训。”
“一旦遇到突发战事,之前轮戍过的人立刻返营,各营兵马就能暴涨。”
向来细心的张不由点头,“还是节帅想到的周到。如此一来,耕战兼顾,
可保无虞。”
“那么不值守的人,该怎么安排训练?”
朱寅道:“除非农忙时期,否则三天一训。”
眾人点头。三天一训,不多不少,却是正好。
可见节帅考虑的很周到。
朱寅对古代军事也有了解,又看过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看过努尔哈赤练兵,很有体会。
不了解古代练兵的人,总是想当然的以为,军事训练应该像后世现在军队那样,每天高强度的训练,这样就能出精兵了。
这是个很大的误解,实在想的太简单。
古代军队训练的核心是大操(军阵)和体能力量,再加耐性训练。需要消耗的能量很大。
就说训练军阵大操,需要长距离的移动,类似於踢足球。根据旗帜指挥变换,穿著甲冑、拿著兵器不断跑位。
更別说骑射训练和自刃战训练了。
训练海战,浆手要高强度的划船增加动力。帆手要不断拉动缆绳,调整巨大的风帆。炮手要不断调整沉重的大炮,搬运炮弹都是重体力活啊。
在古代的营养条件下,若是每天长时间训练,会把人越练越瘦,气血越练越亏。
就算碳水容易补充,微量元素也不容易补充。
除非能做到营养摄入多元化,米麵肉食、奶蛋蔬菜供应足够。古代基层怎么可能做到?
明军最精锐的九镇边军,规定每日口粮平时才一升,战时才一升半。这还是满额,实际上还没有。
即便不是满额,军粮后勤压力也让明廷难以承受,只能靠商人输粮。
这就是为何古代精锐要养。在古代战场环境下,没有的战士,耐力和体力就不行,很容易拖死。
当然,训练鬆弛就更不行了。
所以在古代练兵,需要掌握一个度。
不过,朱寅还是想打造一支全天候训练、冠绝天下的真正精兵。
但不是现在,时机还不成熟。
等到他能提供足够的营养条件,再干也不迟。
起码也要一年后。
说完了八旗的事情,朱寅又取出之前在船上画好的图纸。
有风帆战舰造船图纸,有燧发枪设计方案,还有十七世纪最先进的欧洲红衣大炮··—
这些装备,是现有条件可能造出来的东西。
至於更先进的武器,朱寅当然能拿出方案。可是以目前的技术和材料,根本造不出来。
比如英国十八世纪的卡农炮,有设计方案又有何用?你都没有那种大型钻床,也没有那种冶金技术。
比如蒸汽机,就算他画出详细的图纸,现在也造不出来。必须在机械技术,
材料科学等方面有了很大提升之后,才能造出来。
朱寅將一叠设计图纸交给丁火根,说道:
“这是我看到马尼拉总督府的图纸后,受到启发,苦思冥想之后,搞出的新东西。”
“只要一一造出来,咱们的战船、火炮、火就会比洋人的更好。”
丁火根接过来看了一会儿,满眸都是震惊之色。
他的表情和戚继光看到这些图纸之后,差不多。
戚继光之前看到这些图纸时,也对朱寅的奇思妙想惊嘆不已。
能不能造出来他不知道,可他知道能画出这种东西就大不简单。
这哪里是神童?这是天纵之才啊。
“节帅,这些东西咱们有可能造出来!”丁火根神色激动,“这一次,我们带回来五六百个匠人,又有铁料和铜料、木料。”
朱寅笑道:“这就是第二件大事,办一个造船厂,一个军械厂,一个炼铁厂!”
“所有有用的匠人,全部入职三厂,造船、火炮、火枪、火药、盔甲、刀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