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最新地址:www.2shuqu.com
书趣阁 >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 第138章 大明第一抽象孙元化

第138章 大明第一抽象孙元化

第140章 大明第一抽象孙元化

孙元化,字初阳,號火东,南直隶苏州府嘉定县江东人。

十九岁从徐光启为师,学习西方数学和火炮知识,万历四十年中举,之后再无存进。

不同於那些大才子,他们是不屑於考进士,而孙元化,是真没那个本事考进士。

没办法,科举路断,他只能回家另谋出路,干起了翻译西洋书籍的工作,也算是发挥专业特长了。

在老师徐光启的影响下,孙元化对天主教產生了极大的认同感。

他坚信这天主教能“补益王化,左右儒术,就正佛法”。

於是在天启元年,孙元化在北京正式受洗入教,成为了一名天主教徒。

如果故事到这里结束,孙元化顶多也就是个热衷西学、科举失意的地方举人罢了。

可歷史的弔诡之处就在於,总有些看似不起眼的人物,能在关键时刻,被推上一个他根本无法胜任的位置,然后搞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来。

天启二年,广寧失陷,辽东战局急转直下,整个京师都感受到了来自关外的巨大压力。

值此危难之际,孙元化觉得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来了。

他立刻向朝廷条呈《备京》、《边防》二策,大谈特谈如何利用西法火器守卫京师、巩固边防。

尤其是在奏疏中,他极力鼓吹自己潜心研究的“台之法”,並且放出豪言,號称:

“置於层台之上,可杀敌於十里之外”

十里是什么概念呢?

换算过来就是五千米,而当时威力最大的红夷大炮,有效射程也不过两千多米。

反正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炮,能杀敌於十里之外。

或许是被唬住了,又或许是念在孙元化一片拳拳报国之心,朝廷最终还是將他调往了辽东,准备让他一展所长。

然而,是骤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就知道,

当时的蓟辽经略是帝师孙承宗,这位可是真正知兵的大家。

孙承宗看了孙元化的奏疏,立马就看穿了这小子眼高手低、只会打嘴炮的本质。

孙承宗自然不可能把军国大事交到这种人手里。

但毕竟是朝廷派来的人,他也不好直接將其斥退,便授予孙元化一个经略衙门赞画军需的职位。

这个职位,说白了就是个幕僚性质的閒差。

孙承宗让他跟著军队到处看看,了解了解辽东前线的实际情况,写一份关於辽东火器装备和使用的考察报告。

这本来是个再简单不过的任务。

辽东前线的各种火器都摆在那里,找几个老兵问问,再翻翻相关的兵书,仔细研究一下,总能写出点东西来。

但孙元化偏不,他就是要在同僚面前露个大脸。

他在奏疏中如此写道:

...虎蹲炮稍大矣,而长不称之,故亦远不能到,且管外宽內窄,则弹出无力。”

“验其弹,则大小不齐。大弹之轻,尚减径二分有余,况小者乎?”

这话总结起来,就是批评虎蹲炮设计不合理。

炮管短、射不远,而且炮弹和炮管之间的缝隙太大,导致气密性极差,发射无力。

孙元化这番“高论”,还经常被某些洋奴们拿出来当证据,用来论证明朝的火炮技术落后。

然而,但凡是稍微了解一些明代火器知识,或者亲自用过虎蹲炮的人都知道,孙元化这段话简直是错得离谱。

虎蹲炮为什么炮弹和炮管间隙大?

因为它打的是子母弹,也就是一颗大的主炮弹,配合著散子。

那留下的二分间隙,正好是用来填充这些散子的。

至於气密性,则是通过垫在后面的木马子和沙土提供的。

(木马子是药膛內部,用木头製成的挡片,能够在药膛装填火药完毕之后將其筑实,具有紧塞与闭气的作用,以此增加火药爆炸时的威力。)

这些內容,都是戚继光白纸黑字,写在《纪效新书·习法篇》里的。

而孙元化为什么会这么写呢?

唯一的解释就是:这个人,压根就没去实地考察过。

他既没看过士卒们实际操作虎蹲炮,也没读过戚继光的兵书。

他所有的火炮知识,都来自於他翻译的那些西洋书籍和他自己的想像。

孙元化就是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嘴炮党。

也不知道孙承宗看到这份“考察报告”时,脸上的表情到底该有多么精彩。

总之,从那以后,孙承宗就基本没再用过孙元化这个人,只是给了他一个兵部司务的閒职。

职责是“相度北山南海,设奇兵於高深之间”。

意思就是:

你小子別掺和具体事务了,就在旁边好好看、好好学,啥时候真弄明白了,再出来说话。

而负责修城防、布置火器的工作,孙承宗都交给了经验丰富的总兵李秉诚。

並且孙承宗还不放心,又特意调来了工部职方司主事沈和顺天府通判杜应芳。

让他们带著孙元化,一起负责火器的战备工作,意图让他能在实践中学习。

按理说,这两位都是能人,孙元化总该能学到点真本事了吧?

可孙元化“不负眾望”,又在同僚面前露了个大脸,

天启三年,孙元化亲自负责督造的一批火炮终於完成,准备交付军队使用。

按照惯例,需要进行试射验收结果,在眾目之下,连续试放了三门,就当场炸了三门。

巨大的爆炸声和飞溅的铁片,差点伤及围观的官员。

搞得大家都不知道,孙元化究竟造的是火炮还是炮仗。

光天化日之下,孙元化给全体同僚们拉了泡大的,自然是没脸在辽东再待下去了。

於是,他只能向孙承宗请辞,

孙承宗得知此事,还特意安慰孙元化:

“君非冒者,但大器晚成耳。”

然而,这段极不光彩的经歷,在后来孙元化的个人传记《孙中丞》中,却被其后人巧妙地“修饰”了一番,变成了:

“天启三年阁部(孙承宗)受命专征,布置寧远,公谋议浸与不合,復求去。”

好一个顛倒黑白,硬生生把自己的责任,说成了与孙承宗“理念不合”,而后主动辞职,

这种说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扯淡。

你一个小小的兵部司务,哪来的资格跟蓟辽经略的帝师“理念不合”?

你配吗?

本以为孙元化的仕途,到此就该彻底画上句號了。

回家老老实实的翻译西洋书去,別再出来祸害国家,也算是功德一件了。

但命运似乎总是充满了荒诞和讽刺。

它又给了孙元化一次重返舞台的机会,然后......让他拉了一泡更大的。

『记住本站最新地址 www.22shuquge.com』
相邻小说: 癲!姐姐天命女帝,就我是反派? 末世战锤:永世神选为我暴兵 篡清:从康熙毕业论文开始 四合院:从交道口街道办开始! 华娱,从天仙替身开始 娘子京城名捕,我是第一魔头 三国:开局收刘备保护费! 王爷不近女色,我却孕吐三年 火爆波长 吞仙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