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百姓者,国之根本,阱手眠足,耕耘劳作,以供赋税,以佐国用。今反为一群无能不肖之辈,耗其心血、竭其脂膏,臣每念及此,痛心疾首,夜不能寐。古之圣王,封爵以酬功勋,赏禄以彰贤能。然亦当有考绩之法、陟之规,
使贤能者进,不肖者退。】
【今世袭之制,一授之后,子孙永享,不问贤愚,不论功过,长此以往,必將导致勛贵之家,子弟骄奢淫逸,不知进取;朝堂之上,贤才之路壅塞,奸之徒横行。此非国家之福,社稷之利也。臣愚以为,世袭爵位者,若其后世子嗣不贤、或无能,则当罢其世袭之制。如此,方能使爵位之授,名实相符;赏罚之施,公正无私。贤能者知奋进,不肖者知警惧,朝堂之上,正气充盈;四海之內,民心归附。】
【陛下圣明神武,睿智天纵,定能洞察此中利弊。昔周公制礼,以成周室之隆;商鞅变法,以强秦国之基。今臣冒味建言,实乃为大汉之长治久安计,为陛下之万世基业谋。伏望陛下纳臣之言,革除世袭之弊,重新厘定製度。则天下幸甚,社稷幸甚!臣韩信,不胜战慄待罪之至,谨奏。】
看著这封奏摺,刘邦心中一沉,韩信这奏摺中的意思很明显了。
之前自己赐给韩信一字並肩王。
韩信知晓其需要和眾勛贵为敌,於是提出了三条建议。
这三条建议,条条如刀刮骨肉般,是很多开国勛臣都无法接受的。
在韩信出征前,其中一条已经实施了,那就是令大多数拥有不菲田地的勛臣,自愿献出田地。
韩信是个性情冷漠、不通情理的人,若是用陆煊的话来说就是没有任何的人情世故,在他的果断出手下,很多勛臣见识到了韩信的狠厉手段,纷纷献出大量良田。
这也导致,隨著这些田地陆续分给天下的百姓后,有很多百姓相信了朝廷,
愿意將部分粮食交出,以提供给前线的军队。
马邑迎击匈奴的军队,获得了充足的粮草支援。
但也因此,韩信得罪了太多太多的功臣集团了,刘邦虽然已经赐给了韩信三块免死金牌,但依旧觉得韩信面临的敌人太多,若是在实行这道政策的话,那么普天之下,但凡公侯,皆是韩信的敌人。
刘邦这些时日为此事忧愁,同时也唤了萧何和张良等人商议。
这个问题难以解决的在两点,一是同意韩信此策,那么韩信面对的將是洪水猛兽,很有可能倾覆。
不同意,那么韩信现在手握重兵,他会如何想?
很明显,韩信这是在效仿当年王的办法,选择另类方式自污,换得君王相信。
可君王这里不同意韩信的方法,那么韩信可能会產生其他想法,加上两地相隔甚远,韩信若是认为天子刘邦不同意韩信政策的原因,是出自其他目的,韩信是否会为求自保从而反叛?
连续数日,眾人都在为此寻找解决办法,本来他们是想去问陆煊的,但赵国那边不知为何,隱隱听到了赵王张敖被禁的消息,似发生不小的风波。
眾人更是焦头烂额。
还有各种政务,以及出行的安排,帝王需要忙碌的事情太多太多了,自从那一日的“土木堡之变”交谈后,临近洛阳这段时间,眾人也没有再去过陆煊那里。
渐渐的,到了洛阳。
部分事情算是忙碌了下来。
“算来算去,只剩半月有余。”
洛阳,南宫。
而今,洛阳主要宫殿唯有两座,分別为南宫和北宫,这两座宫殿都是秦朝时期秦始皇下令修建的,虽然经歷了战火纷飞,已经损坏,但刘邦又下令简单修了一番,依旧可以使用。
昔日刘邦就曾到了这洛阳,和眾臣商议楚汉胜负的关键原因,这一日再度到了这南宫,刘邦感慨万千。
不过,他並没有立刻大宴群臣,而是单独让萧何、张良、陈平、周勃等人来到南宫。
夜里,再宴请群臣吧。
然后这两日就返程长安。
此来洛阳,其一为了效仿始皇帝震宵小。
其二为了陆煊。
其三论功韩信。
目前,震宵小刘邦觉得很满意,因为这路上可没有发生过异常情况,没有人如张良那般行博浪沙刺杀之举。
也確实还有不少百姓面黄肌瘦,甚至有很多吃不起饭的,但盗贼流寇已经少了很多很多了。
百姓吃不起饭,是他失责,可也是因为天下刚刚平定的原因,只能隨著时间的推移慢慢改善。
但总体而言,比那始皇帝时期强多了。
刘邦不免心中自豪,他难道功不比始皇帝?
然后就是陆煊之事,在洛阳设宴款待群臣,然后谈论韩信之功,就可以回到长安了,两件事情相当於同时解决。
今日唤他们这几个重臣前来,主要还是韩信前些时日提出的政策。
“陛下。”周勃环顾重臣一眼,能明显看起来张良和萧何似心不在焉,不愿多说,於是道:“韩信之所以目前身在马邑,却决议要急著让陛下实行这第二条制度,原因就是想效仿秦朝时期的王翦。”
“韩信手握汉朝精兵十万,又有马邑剩余驻军万余。”
“再加上赵国铁骑五万。”
“可谓是兵强马壮,甚至有倒戈之能。”
“但,明显韩信依旧愿意当他的一字並肩王,他惧怕惶恐陛下对其產生忌禪,所以在急著让陛下下令,立刻颁布第二条决策。”
“若侯爵后世子孙不贤、无能,可废除其爵位,此招狠厉与天下侯爵为敌,
可打消陛下心中全部疑虑,虽可能会导致韩信面临群敌而围攻之,但臣认为可行。”
刘邦皱了皱眉头,问道:“朕已经许诺,可保韩信善终,若真的如此急迫颁布第二条决策,韩信很有可能被群臣围攻而死。”
“如此,朕岂不是无情无义无信之人?”
“后世人,会如何看待朕?”
周勃闻言哈哈大笑,然后悠悠道:“陛下,江山社稷可远远比臣子性命重要他是有些拿不出来办法了,所以才这般道。
其实也是他认为,合该先想好这江山社稷的问题,若能一举削弱各公侯力量,则对大汉有著更大的益处。
而他们也是公侯,这道政策也损害了他们很多利益。
可能跟在陛下身边的都是大智者,心中清楚若这个时候表现出不满,那就是与刘邦和韩信为敌,韩信不怕死,他们能不怕死么?
“还是不成。”刘邦摇了摇头,他还是要顾忌一些的,想了想他看向张良,
语气复杂道:“留侯,给朕出个主意吧。”
他了解张良,估计张良已经有了些许主意了。
可张良为何不说?
是想渐渐淡出政事罢了。
毕竟,汉朝刚刚见过张良就已经开始若有若无的远离政事,若非是陆煊之事,恐怕张良早已经离开朝堂了。
闻言,张良躬身道:“陛下,恕臣无能,確实想不到更好的方法了。”
刘邦嘆息,要不去问问陆煊?
可这个时候,陈平似想站出来说什么,但犹豫良久后又准备不言。
可深思熟虑后,他还是决定说下自己的想法,他起身缓声道:“陛下,我倒是有一法,不过..”
“不过什么不过,说吧,能用就可。”刘邦看了陈平一眼,陈平很少出主意,可以说陈平的智谋略微差张良一些,但陈平一旦若是出主意和想法的话,必然能用。
不过有时,却显得不是君子之所为。
但他刘邦,从来就不是个君子啊。
这也是为何汉朝建立那么多能臣,他却將陈平带在身边的原因之一。
闻言,陈平頜首,悠悠道:“昔日陆煊有言,赵王张敖未来將触犯不可饶怒之律法,勾结匈奴,从而被陛下处死,这也是为何陛下令韩信囚禁张敖的原因。”
“然而,现在张敖已经迎娶了陛下的鲁元公主,因此事张敖和陛下的鲁元公主,自然要『弃夫』”了。”
实际上,男女分开,叫做『弃妻』”。
春秋战国至秦朝,哪怕王公贵族也这般叫。
因为很少发生过女方主动离开男方的。
“弃夫』这两个字並没有出现,可鲁元公主是天潢贵胄,陈平怎么能说是『弃妻”?
只听的陈平继续言道:“鲁元公主为陛下长女,岂可孤独终身?”
“若將鲁元公主嫁给韩信..:”
“在凭藉鲁元公主为陛下长女的身份,陛下降下圣恩垂怜,奖励类似『免死金牌等物。”
“如此,韩信拥有三道免死金牌,又是鲁元公主之夫,同时是大汉一字並肩王,又立下诸多功勋,那么臣觉得就算那些臣子想围攻害死韩信,也远远无法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