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教导刘盈
刘邦满脸愁容,现在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韩信这个时候,已经清楚了事情的经过,心中思量著,幸好他没有私自对张敖用刑逼问什么,或者对张敖採取什么手段。
因为张敖原本毕竟是异姓王。
所以他並没有做什么过分的事情。
幸好,没有错。
不然的话,若是未来从陆煊口中得知,这张敖没有触犯任何律法,反而是个兢兢业业的忠臣,岂不是出大麻烦了?
“如今之计,只能安抚。”韩信也別无他策,更何况他就不善於此道。
张良都没有好的办法,更何况是他了。
“唉,那你去好好和他说说吧,先安抚安抚,儘量別让张敖乱想。”刘邦闻言,嘆息道。
就在这个时候。
太子刘盈匆匆的走了进来。
“父皇,父皇...”
他快步走到天子刘邦和韩信的近前,並未因事情匆忙而忽略了对韩信该有的尊敬,他立刻向著韩信行礼,“见过一字並肩王。”
“快起来,莫非是陆煊那边有消息了?”韩信看了刘盈一眼,很是满意的点了点头,真是个不错的太子。
若是太子继位的话。
那么太子这一代皇帝,他估计也能保留个善终。
毕竟,刘盈仁慈善良是出了名的。
刘邦此时也看向刘盈,眼神中充满著期待,想让刘盈说出来一个好的结果。
“陆先生说了未来,赵王的各种事情...”
刘盈把方才,陆煊和自己所说的內容全部重新敘述了一番,刘邦闻言宽心了许多,也算是一件好事吧,毕竟张敖没有犯下律法,也没有背叛。
自己倒是无需对张敖动杀心了。
同时,也不用担心赵国方面的叛乱了,这將节省很多汉朝的国力。
但,就算知晓了张敖未来的事情,依旧有问题需要解决。
因为张敖已经被韩信相当於以“囚禁”的方式带回了京城,他们该如何解释这件事情?
“去,唤留侯前来。”
遇到困难的事情,让张良来,这是天子刘邦的一贯做法,毕竟张良的智慧天下无双,除非是死局,不然的话张良都有解决方法。
可能在面对陆煊这件事情上,张良確实多想了,过於警惕和谨慎,但不可能因为一次的失误,就彻底的认为张良不行了。
张良来的很快。
这两日张良也並没得到充足的休息,他很担忧各种事情的发生,也深度怀疑自己未来究竟做了什么事情,正常的歷史上自己未来到底如何了。
他相信自己,最终会隱退山林直至终老的。
可这关键不在於他的想法。
而在於,到时候陆煊会如何说他。
这才是关键。
所以他迫切的想让陆煊儘快的谅解刘邦,然后吐露出未来的各种事情,希望陆煊能实话实说,这样的话未来无论他做了什么事情,自己都认。
因此张良始终在寻找著,能让陆煊冰释前嫌的想法,长时间居住在自己住处內弹精竭虑,以至於天子刘邦唤他,他便立刻匆匆前来。
“陛下,莫不是陆煊说了张敖的消息?”
张良来到长乐宫,第一时间事情问的就是张敖。
天子刘邦点了点头,將刘盈的话重述了一番。
“现在该如何面对张敖,和张敖解释这件事情?”
刘邦看向张良,张良立刻陷入了深思。
这不是个好解决的事情。
韩信囚禁张敖,这是事实。
而且当初让韩信囚禁张敖,用的罪名就是张敖触犯国法。
张敖必然认为自己冤枉、无辜。
现在说人家没罪了,那这一路来的顛沛流离,难免会让张敖產生不满。
再者说了,他们是通过欺骗的方式,让张敖前往马邑的。
朝廷下令,让张敖带领五万赵国军队前往马邑支援韩信,张敖不负陛下所託,星夜兼程赶赴马邑,可最终却过得了这样一个结果,被韩信囚禁,现在又说人家没有罪,要放了人家,这难道不是戏耍张敖么?
难办,难办啊。
思索良久,张良给出了两个建议。
“第一个建议,免死金牌。”
天子刘邦和一字並肩王感到些许的意外,免死金牌,这是什么意思?
只听的张良继续言道:“陛下就言,张敖在汉朝建立的过程中立下了大功,
再加上张敖之父张耳曾经对陛下帮助甚多。”
“陛下已经赐下诸多功臣免死金牌。”
“可只有一字並肩王有三块,其余臣子只有一块。”
“陛下认为,张敖有资格获得第二块免死金牌,所以想要赐给张敖,但又考虑群臣不愿、甚至出言抗议,引发各种动乱,甚至可能会使得张敖面临诸多大臣的围攻,只能出此下计,让张敖利用这种方法来到京城。”
“毕竟,如此一来,陛下赐给张敖第二块免死金牌的目的不但达到了,也確確实实让赵国的五万大军和並肩王所率领的大军在马邑,迎击匈奴,最终击溃匈奴。”
这是张良的第一个建议,闻言刘邦觉得不大可行。
“诚然,確实可以这般做,以打消张敖的顾虑。”
“但这可是两块免死金牌啊。”
“朕在百官群臣面前,以及公然场合中,赐下的免死金牌功臣们除了並肩王,皆人手一个,若以后张敖拿出了第二块免死金牌,谁会相信?”
“毕竟,免死金牌確实拥有免死之能,可若是这件事情不让群臣知晓的话,
那么第二块免死金牌也就没有了意义,因为这块免死金牌大多数功臣和群臣没有见过。”
“张敖不可能不知晓这个道理。”
刘邦说出了这番话,让张良暗自沉思,不过隨即张良转念一想,忽然笑道:“张敖可能没有动用免死金牌的机会了。”
“因为,根据陆煊所说,张敖不是兢兢业业,没有触犯任何法律,也没有任何谋反跡象么?其后代也安稳本分。”
“估计第一块免死金牌张敖都不会用上,更何况第二块了。”
张良说的確实有道理,可刘邦却眉头紧紧皱起。
留侯这话说的不对。
一点也不对。
因为留侯的思想,没有进行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