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三十年盛夏,隨著天气一天天地变得炎热,朱標的身体也越来越虚弱,很多时候,他都有会力不从心。就连上朝走的几步路,也会觉得越发吃力。
至於上朝么,朱標也都得依靠別人搀扶了。哪怕他再倔强,也得接受这个事实。御园的漫步也取消了,大多数的时间,朱標都会躺在寢宫的摇椅上,由侍女在一旁扇著风,给朱文培讲些道理。
他自知身体不济,大限將至,所以就像多教会朱文培一些东西。就好像当年的朱元璋一般,他也把这个孙子当成了自己的心头肉。
朱文培虽然有些自由活泼,但是却很孝顺,总是给会耐心地听朱標的教诲,也会给朱標带来各种各样的稀罕玩意。
“皇爷爷,这是龙涎香,这么大一块的不多见吧?”
朱標看向那拳头大的龙涎香也是一笑。
“想当初,朕还是太子,创办商行的时候,可得过一块更大的,最起码比这个要大上两三倍。”
朱文培瞪大了眼睛。
“这样一块,孙儿都是费了好大劲买来的。比这个大上两三倍的,那一定很珍贵吧?”
“確实很珍贵,不过也被拍卖出去了。”
“卖给谁了?”
“你太爷爷。”
……
然后,然后朱標的寢宫里就响起了一阵笑声,爷孙二人对视著放声大笑。
“这么多年,各地的奇珍异宝,还有什么特產,朕可是见识过不少了。一般的小东西可是糊弄不了你皇爷爷。”
朱文培吐了吐舌头。
“那我下次还是给您老人家多带一些吃的玩的吧。”
【记住全网最快小説站????????????.??????】
朱標,这位曾经承载著大明眾多期望的君主,如今已步入暮年。他的身体就像一座歷经岁月侵蚀的古老城堡,虽然曾经坚固无比,但如今却在风雨的不断冲刷下摇摇欲坠。
他的日常起居变得极为简单,大多数时间都躺在那张宽大而略显空旷的龙床上。周围的宫女和太监们小心翼翼地伺候著,他们的眼神中既有对这位老皇帝的敬重,也有对即將到来的离別隱隱的哀伤。朱標时常陷入昏睡之中,他的梦境里常常出现往昔的场景。他看到自己年轻时意气风发地站在朝堂之上,与大臣们商议国家大事;看到自己带领著將士们巡视边疆,那时候他的步伐坚定有力,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心。
偶尔清醒的时候,朱標会要求侍从將他扶起,靠在床头。他的目光会透过窗户,看向皇宫的庭院。庭院中的草树木依旧在四季更替中展现著生命的轮迴,就像大明的江山,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变迁。他深知自己的大限將至,心中对这个国家和子民充满了不舍。
他开始频繁地召见皇子和朝中重臣。当皇子们来到他的床榻前时,他会用虚弱但充满深情的目光看著他们,他的眼神仿佛在诉说著无尽的嘱託。他会拉著他们的手,一一叮嘱他们要心繫大明,要以民为本,要团结兄弟,切不可为了权力而互相爭斗。
对於朝中重臣,朱標则是表达了对他们的信任和期望。他深知在自己离去之后,这些大臣们將成为支撑大明江山的重要力量。他会对內阁首辅说:“朕將大明託付於你们,望你们秉持公正,辅佐新君,莫要让大明的基业毁於一旦。”首辅跪在地上,涕泪横流:“陛下,臣等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所託。”
朱標的皇后已经先他而去,如今他在这最后的时光里,时常回忆起与她共度的美好时光。那些相濡以沫的日子,如今成了他心中最温暖的慰藉。他有时会对著空荡荡的宫殿轻声诉说,仿佛皇后还在他身边倾听。
他的身体每况愈下,御医们也束手无策。各种珍贵的药材被送进寢宫,却难以挽回他逐渐消逝的生命力。朱標对此却显得很坦然,他知道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没有人能够逃脱。他唯一担心的是大明的未来,他害怕自己离去之后会出现动盪。
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將所有的皇子和重要大臣召集到一起。他躺在龙床上,周围环绕著这些对大明至关重要的人物。他用尽最后的力气说道:“朕一生致力於大明的建设,朕希望在朕之后,大明能够继续繁荣昌盛。朕的皇子们,你们要记住,你们是朱家的子孙,你们的使命是守护大明,而不是爭夺权力。大臣们,你们要辅助新君,將朕的治国理念传承下去。”
皇子们纷纷落泪,他们在这一刻感受到了父亲的伟大和对国家深沉的爱。大臣们也庄重地承诺,一定会遵循陛下的遗愿。
朱標又看向自己最看好的皇子,眼神中充满了期许:“你要做一个明君,要像朕一样,关爱百姓,重视人才,发展经济,保卫边疆。大明的未来就掌握在你的手中。”这位皇子跪在地上,哽咽著说:“父皇,儿臣定当谨记父皇的教诲,万死不辞。”
隨著时间的推移,朱標感到自己的生命之火即將熄灭。他的呼吸变得越来越微弱,视线也逐渐模糊。但他的心中依然牵掛著大明,牵掛著他的子民。在最后的一刻,他仿佛看到了大明的锦绣山河在他眼前展开,看到了百姓们安居乐业的场景。他的嘴角微微上扬,然后缓缓地闭上了眼睛,结束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他的离去,让整个皇宫沉浸在悲痛之中。皇子们放声大哭,大臣们伏地痛哭。整个大明王朝也为这位仁慈的君主的逝去而哀伤。朱標虽然离开了,但他的治国理念、他的仁爱精神將永远留在大明的歷史长河中,成为后人敬仰和学习的典范。
在他去世之后,新君按照他的遗愿登基,大明在新的领导下继续前行。而朱標这位老皇帝的故事,则在民间和宫廷中不断被传颂,人们怀念他在位时的太平盛世,也感激他为大明的发展奠定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