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孝文三十年,十月初十。
孝文皇帝朱標,於半夜龙御归天,时年七十四岁。
巧合的是,孝文皇帝去世之日,正是他的寿诞之日。
朱標驾崩的消息迅速地从宫中传播,传到了百官那里,也传到了民间各地。听闻者无不动容,甚至还有痛哭昏厥者。
在朱標去世的第二日清晨,锦衣卫都指挥使李尽忠便从奉天殿的匾额后面取下了他的詔书,告知天下。
“皇太子朱雄英,任太子三十年,品行贤良,宽厚仁德,深肖朕躬。朕特立旨將皇位传於太子朱雄英,愿百官尽心辅佐,皇亲同心同力。望太子继位后,厚待大明子民,以兴国安邦为己任。朕特旨,朱雄英所做决定,皆视为朕所做的决定。无论何人,都不可以祖宗之法不可变阻挠。”
这份传位詔书,虽然早就在所有人的意料之中。但眾人还是忍不住惊嘆,包括朱雄英他自己。
为什么?因为这份詔书给朱雄英的权力太大了,这代表了一个父亲,对自己儿子无条件的信任和支持。就好像朱標拍著朱雄英的肩膀对他说:儿子,放心去做吧,不管发生什么,还有老爹给你兜底。
朱標的其他子女也皆有封赏,要么王位提高一个档次,要么就是加俸禄。朱允炆此时的心情也很复杂,他当然知道,大哥朱雄英身为太子,继承皇位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但是他的心中还是涌现出了小小的失落,但是只持续了一瞬间。隨即,这种失落就变成了释然。他这一生,不再会被任何东西禁錮,也能去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
“大哥当皇帝治国,应该比我们都要好得多吧……”
(请记住????????????.??????网站,观看最快的章节更新)
朱雄英没有第一时间登基,而是以太子的身份,为朱標主持大丧。整整七天七夜,朱家的子孙们轮流为朱標守灵。经过他和百官们的商討,最终定下了朱標的諡號为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懿德纯仁至孝文皇帝,简称文皇帝,庙號太宗。
到了出殯的日子,整个北平城都被一片白色笼罩,那並不是雪,而是街上的各家各户都掛上了白布,百姓们也都身著孝服,在街上跪成了两排,为朱標送行。他们一个个跪在地上,痛哭不已。因为这位最仁慈的皇上,终於离他们而去。就在朱標离去的最后时间,也不忘给他们降下恩典,那就是削减了百姓们半成的赋税。孝文一朝的赋税本就低到了极点,而百姓们也都富足了。所以哪怕只是削减了半成赋税,也是一笔天文数字。
送葬的队伍犹如一条白龙从北平城中走过,溅起浪。就连自愿给朱標抬棺的,也都是王爵,扶灵之人更全都是朱家的子孙。而许多百姓也是不远千里,从各地赶来,只为了送这位皇上最后一程。
但是送葬队伍的目的地,並不是北平城边的皇陵。朱標早早地就留好了密旨,他要葬在应天的孝陵,那里,他已经安排人为自己修筑了陵寢。他说:就让朕再任性一次吧,朕想要跟爹娘葬在一起,后继之君,皆可在北平长陵安葬。
於是,眾人便將孝懿文皇后常青儿的棺槨从陵寢中请出,一起运往应天的孝陵。整个工程,耗资巨大,所需的人力物力皆是令人咋舌。但是无论是朝中的大臣,还是皇室,都没有人反对。哪怕是一向心直口快,刚正不阿的于谦于少保也罕见的沉默。因为朱標为这个国家,为眾多子民做了太多太多了,他最后的愿望,不过是想跟朱元璋夫妇葬在一起,他们哪里能反对呢。
这支送葬的队伍,足足行走了一个多月。但是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会有百姓身著孝服跪迎在两旁。老百姓们也都流著泪说,这是皇上的恩典吶,哪怕他老人家已经去了,但是仍愿意再见一见他的子民们。
朱雄英红著眼,也发了愣。
“父皇,这是不是您给儿子上的最后一课呢,让我知道了,这百姓心中有本帐,永远记得谁对他们好。放心吧父皇,我大明的皇上,永远不可轻负百姓。”
一个月后,朱雄英登基,年號为广仁。封长子朱文培为太子。
而李尽忠,也將朱標最后的遗物献给了朱雄英。那是一口匣子,里面装载了朱標留给朱雄英的所有建议,规划和指导,甚至还有对未来的预测。
十数年后,朱雄英封燕王朱瞻基长子朱祁镇为征南將军,带著五千精兵去往岭南一带剿匪平乱。但是征南將军朱祁镇由於不通兵法,轻敌冒进,结果导致五千精兵损失惨重,自己也被叛军杀害。朱雄英深表惋惜,然后將朱瞻基次子朱祁镇封为燕王世子。
这是朱標给他留下的最后一件事,因为有些帐,总需要有人还。
朱雄英在任期间,靠著父亲定下的政策,广施仁政,也积累了不少的口碑。百姓们都將这几十年,称为孝仁盛世。大明的经济水平,科技水平都远远地超过了其他国家,甚至產生了工业化的雏形。对外的开疆拓土也是迟早的事情。朱雄英也增设眾议阁,招收各阶层代表议政论政,广开言路。但是他知道,自己是一个守成的君主,不適合扩张,而大明现在最需要的还是安定繁荣的发展,至於未来的开疆拓土,扩张之举,还是交给自己的子孙后代吧,自己只要为他们打好坚实的基础即可。
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著。
而朱標的名字,却並没有被人所忘记,孝文朝走过来的人,都会满怀崇敬地说起他,他们永远都会记得,有一位皇帝,赶走了蒙古人,结束了战乱建立大明。而他的儿子,让大明的每一个人都吃得起饭,生活富足。一举一动无比仁慈,处处都为了百姓著想。他在位的三十年,大明的人口数量狂增,而且收入也是激增,人人都觉得幸福,並且还將大明周边的版图扩大,將东瀛高丽等国收为属国,年年进贡。他的名字,已经被刻在了歷史上,与唐宗宋祖一较高下。
他就是大明太宗文皇帝,孝文皇帝,朱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