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科举考试,题目由陈循亲自设定。
陈循不仅学问渊博,还素有慧眼识英雄之誉。
而考场的监管力度更是前所未有的严厉。
为了確保绝对的公正无弊,朝廷可谓动用了前所未有的力量,不仅调动了顺天府內最得力的一干文官们,更特別请来了名將王贵麾下的锦衣卫以及五军都督府精锐,共计接近一万名铁面无私的將士。
这支庞大的军队,在会考期间不分昼夜地穿梭於各大考场內外,巡逻守卫,严防死守,使得此次科考从规模之宏大到检查之严密,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即使是追溯到过去几百年间所有记录在册的科举歷史里去寻找先例,这般气势如虹且纪律森严的情况也难觅几例可以媲美。
考场门口设有关卡重重,每道关卡均有专人负责。
其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则是搜身工作——不再只是简单地让普通卫兵执行,而是调用了那些训练有素的精干队伍来负责这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他们如同鹰一般敏锐的眼睛与灵活的身体穿行於密集的人群当中,逐一对考生进行全面细致的安全检查。
往年的规矩是每位卫士仅需要负责一位考生的初步检测即可放行,然而这一次,则要求每人必须接受最少两轮极其详尽严格的审查。
这包括衣物口袋、腰间配饰甚至鞋底等任何可以藏匿违禁物品的地方都被列入重点查验对象之中。
运气不好的人有时还需面对更加苛刻的第三次乃至第四次覆核才能过关。
如此严苛繁琐而又超出常规想像之外的操作方式,自然令许多本来已经感到十分焦虑不安的新进学者们心惊胆战起来,原本期待满满却又惶恐不已的情绪在此刻显得尤为明显。
不少人脸上流露出或无奈或绝望或恐惧的复杂神色。
身处这种极端高压环境下所產生的心理压力,並非人人都能从容应对並克服。
尤其是对於那些自信心不足或者备考过程中尚未充分掌握相关知识的青年才俊来说,在还没有真正踏足考场內部进行答题之前就已经被这样残酷的竞爭环境嚇得选择放弃,退出了这场角逐。
因此导致了这次科举出现了一个颇为令人意外同时也难以置信的数据:
相较於以往任何时候而言,本次弃权者人数达到了歷史新高。
其流失比例同样创造了歷届科举以来的峰值记录。
这一事实不仅反映出了选拔机制中存在的潜在问题所在,也让后世人们对於古代中国教育制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与思考。
这场表面看来旨在保证公平竞爭但实际上却给参加者带来了巨大身心负担的考核模式,也在华夏文明发展的长卷上鐫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所有人的期待与紧张中,陈循在考房里徘徊良久,眼神时而凝重,时而又透出些许坚定。
窗外的阳光透过格子窗投射进来,斑驳陆离,映在他深思熟虑的脸上。
他反覆沉吟,最终缓缓提笔,在宣纸上写下三个考题的题目,每一笔每一划都凝聚著他的思考和期望。